壯二林彪城拜駁
★壯二庄/林彪城/上下壯二 壯二,古名「林彪城」,清代形成的漢人移墾聚落。 嘉慶七年(1802年)漳泉粵三籍移民組成九旗首進墾五圍(今宜蘭市),粵籍(客家)移民分得五圍以南壯一到壯七的土地作為酬謝。 林彪城的實際範圍位於下壯二;林彪是開墾民壯圍的鄉勇,壯二庄是分給以林彪為結首的土地。 這裡舊名亦稱為「城仔」,黃春明筆下的「城仔落車」的故事地點就在這裡。 壯二信仰中心為「新福宮」,原祭祀福德正神,相傳設於光緒年初(註1),昭和3年(1928年)重建,主神改祀神農大帝,並改稱神福宮,戰後再改名為新福宮。廟內有一面布帛先賢聯「鄉勇堂名錄」(註2),名錄上有55位鄉勇先賢,其中的「結首林文彪」就是林彪。 壯二庄位於蘭陽西勢平原的南端,緊鄰濁水溪,早期有「金大成圳」提供灌溉水源,以水圳劃分上下壯二,以北為下壯二,以南為上壯二,後者為溪乾之地。 上壯二所處的位置為「浮洲溪」下游和「濁水溪(今蘭陽溪)」交匯處。浮洲溪源頭為濁水溪,源頭可溯及「松羅」一帶。早期濁水溪二岸未築堤防,水害頻發,浮洲溪為濁水溪的分流,上壯二位於浮洲溪的下游河口,地方居民過去飽受洪災之苦,因此產生該地的洪氾祭祀。 ★水害和濁水溪治水工事 壯二在日本時代曾留下水災紀錄,起因是颱風。大正元年(1912年)9月16日夜晚,編號「B056」颱風中心於臺東附近登陸,穿越臺灣,隔日(17日)清晨在臺中附近出海,經過臺灣海峽,最後往西行登陸中國華南境內。(註3)9月14~18日期間,B056颱風帶來強風豪雨,主要降雨集中於北臺灣,造成各地水災。(註4)16日過後,壯圍是宜蘭境內災情嚴重的區域,尤其是濁水溪墘沿岸之地,如壯五、壯二等,死傷慘重。 (註5) 上壯二為第一代蘭陽大橋「凱旋橋」的橋頭北側, 凱旋橋也曾因為水災而流失毀壞。 (註6) 直到日本昭和年1929年,總督府提撥工程預算600萬,由蘭陽土木協會派工,修築濁水溪的堤防,以不連續堤防開口部的「霞堤」(雁型堤)形式,限制河域面積,並截斷濁水溪的網狀水脈分流(註7),1936年整治完工,終於解除壯二居民的心腹大患。 ★壯二的拜駁 拜駁(臺語 pài poh) 為洪氾祭祀,拜駁泛指在堤防邊的祭祀,對象為老大公等。駁(poh)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