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1895年近衛師團於枋橋林本源園邸留影之謎

圖片
近來重溫一張老照片,關於地點的謎底讓人感到好奇。這張照片是日本近衛師團1895年於枋橋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的留影,數位圖檔取自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和維基百科,後者圖檔解析度最是清晰。 以這張照片而言,拍攝地點的討論,多年來有些各異其趣的方向,位於林本源園邸的何處始終成謎。本文嘗試根據此近衛師師團的照片,試圖分析照片裡呈現的空間元素,並提出幾處線索作為分析資料和延伸探討。 一、照片裡的燕尾建築之推測 近衛師團照片的背景遠方(圖右)出現一棟醒目的建築物, 此建築屋頂帶有燕尾翹脊,而且格局 「最少」是二進的建築。照片上的這二進建築,因為是前低後高,猜測是前後廳,露出燕尾屋頂的是前廳。綜覽林本源邸內的發展,有燕尾的建築為「三落大厝(光祿第)」,此為林家的公媽廳。三落大厝今為「三落帶雙護龍」的建築,但如果回推至1895年的照片,若將拍攝地點「推測」為三落大厝,似乎此時並「沒有護龍」。由於三落大厝的調查研究,很少討論到建築物的發展歷程,讓我好奇的問題是:三落大厝的護龍可能是1895年後加建的嗎? 實際上若不拘泥於文獻,建築是會說話的;三落大厝的護龍什麼時候興建,建築物本身的痕跡亦可考證。三落大厝的正立面有幾件事情,透露出建築物的時代差別。大厝的牆面都採用石砌牆作為牆基,並使用斗子砌磚作為牆身。根據石砌牆基的石材色澤,門廳的石材顏色帶了一點點的黃褐色,護龍的石材色澤均勻都是灰色的,前者運用了大量的砂岩,後者全數都是觀音山石。除了石材的差異以外,斗子砌磚的尺寸完全不同、牆面的水車堵作法也不同、窗櫺大小不同,上述差異都顯示三落大厝的二護龍有「選材」和「作法」上的明顯不同,透露出護龍的特別。 其實,正廳和護龍的興建年代不同,這是常見的。比對近衛師團的照片後,推測板橋林家光祿第在1895年當時並未出現護龍。 二、照片裡的亭子之推測 第一次看到照片時,最先 會注意到的是近衛師團的背景是一座亭子和石欄杆。 關於亭子是「軒亭(和建築相連)」或是「景亭(獨立設施)」這表示亭子的用途和機能,此點值得討論,會在文末說明。另一個元素石欄杆,在照片右下角有些許露出。 石欄杆表示可能有高地落差,這是一種界定不同空間性質的圍籬元素。照片中的石欄杆下方由於出現了「倒影」,很自然聯想到水面,石欄杆作為水池的邊緣,在林本源園邸的別處花園也是處處可見。

礁溪樂園 稻荷社

圖片
礁溪車站前,曾有一處名為「礁溪樂園」的溫泉勝地,園區內有旅館、浴場、料亭、圖書室、撞球場、花園,還有一座隱藏版的神社「稻荷社」。 稻荷社的鳥居是鹿島鳥居(神明系),參道上有七座鳥居並列,就像是迷你版本的京都伏見稻荷神社的千本鳥居。鳥居可能並未上漆,而是保留原木色。 參道是鋪設碎石,兩側的植栽有點意思。鳥居背景的大樹,這片樹幹高聳筆直的喬木推測是「桉樹」。鳥居前方的矮灌叢,是具有南洋風味的「朱槿」,和有臺灣特色的「野薑花」。花木扶疏的社苑,呈現半天然半人造的環境,真符合日本人的情調。 礁溪樂園是一座在日本時代以溫泉為主題的遊憩地,傳聞建造用意是為了迎接昭和裕仁太子來臺下榻之地。實際上,礁溪樂園是以促進溫泉觀光繁榮為目的,由宜蘭街的有力人士:西尾保雄、岡村芳太郎、中山文男、森安兵衛、重藤幹一、陳阿呆、林元弼等眾合力集資發起的溫泉事業。(註1)而林元弼此時為礁溪庄長。這七名主要出資者組成「樂園匿名組織」,對照礁溪樂園稻荷社的七座鳥居奉獻,也讓人豁然開朗。樂園匿名組織的代表人為森安兵衛,森安兵衛是宜蘭電氣興業株式會社的支配人(等於經理),曾有新聞直接形容森安兵衛為「 礁溪樂園主人」。 (註2) 戰後,礁溪樂園曾繼續經營一段很長的時間,仍是宜蘭觀光的知名景點。礁溪樂園主打「溫泉旅館」和「音樂咖啡廳」。然而,在臺灣經濟起飛後,觀光發展逐漸日新月異,新式的溫泉飯店成為趨勢,傳統產業開始沒落。樂園於1980年拆除,原因是要新闢道路。當時為了將礁溪車站的站前大道,自舊省道(今中山路二段)打通延伸到新省道(礁溪路五段),此後礁溪樂園消失走入歷史。 礁溪樂園曾招待過許多政商名人,是北臺灣盛名的溫泉勝地。(註3) 宜蘭名醫陳金波曾和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同期畢業生於礁溪樂園開同學會。 (註4) 礁溪樂園雖然是一幅消失的風景,但留下許多故事在這溫泉鄉裡。回想從前對於宜蘭家鄉的「礁溪溫泉」的認識,最初的感動是來自Burt大經 營的部落格「 生活多寶格 」的文章「 礁溪溫泉的發現及發展 」。僅以此文紀念Burt。 註釋: (註1)、〈礁溪溫泉改善の樂園匿名組合組織 三萬圓で設備を完全に〉《臺灣日日新報》第七版,1922-04-08。 (註2)、〈礁溪森家慶事〉《臺灣日日新報》第三版,1931-11-22。 (註3)、

大稻埕李春生洋樓昔影

圖片
        李春生洋樓,是大稻埕一頁消失的風景 。據說大稻埕會熱鬧起來,是來自清末時期李春生和板橋林家的共同合作。李春生(1838-1924)出生於廈門,是一名經營洋行買辦而致富的商人,他的住所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靠歸綏街口一帶,是由數棟不同時期的建築所構成的建築群,其中包含洋樓、洋行和傳統合院建築等。李春生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自清代晚期發跡,躍升成為稻江茶商,之後又在日本統治的舞台成為仕紳代表,李春生的生平經歷涵蓋商業、金融、教育、政治、宗教等,是推動臺北城歷史的一位時代巨人。 李春生洋樓位於大稻埕李厝街,日治時期屬於永樂町,戰後初期地址曾經是臺北市歸綏街246巷。「 歸綏街246巷」前身即是「李厝街」,246巷拓寬後併入歸綏街。 李春生洋樓是 三層樓的近代建築,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特色為紅白相間的牆面、立面的半圓型玄關、壁柱和三角楣山牆。這棟建築物的內部格局不明,就連外觀照片也不多。李春生洋樓位於現今臺北市歸綏街250巷口,根據舊航照影像, 1982年李春生洋樓仍尚在,1983年已經變為一棟大樓。關於建築雖然有許多待解之謎,但我們可以從這棟洋樓看出李春生的經濟實力。 臺灣20世紀的近代建築,受到日本引進西洋建築風格影響,1920年代以前多以典雅復古的建築樣式,1920年代以後則逐漸走向現代建築。李春生洋樓應該是大正後期到昭和前期興建,紅磚造的洋樓曾經在大正時代在臺灣興起風潮。1919年臺灣總督府落成,是當時東洋最高的紅磚造建築,成為日本扶植臺灣政權的門面。總督府原透過競圖,脫穎而出的設計圖出自辰野今吾的弟子「長野宇治平」,輾轉經過修改,最後在營繕科森山松之助進行藍圖修改,奠定臺灣總督府最大的特色在於塔樓和紅白相間的牆面表情。 由於長野宇治平和森山松之助都是日本近代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學生, 因此總督府傳承了「辰野式」,這樣的建築風格逐漸從官方走入民間,仕紳逐漸嘗試改造家屋並在外觀上模仿再詮釋,洋風建築成為階級間的追求。或許李春生洋樓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但不意謂李春生洋樓是辰野式,廣義而言是屬於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李厝街的李春生洋樓「推測」建造於1920年代,但有另一棟洋樓年代更早,位於李厝街旁的港邊街,地點就在民生西路423巷和環河北路交叉處的忠和公園。明治31年(1898)就曾有報導指稱李春生於港邊街新蓋的洋樓

獅頭山靈塔(超昇靈塔)

圖片
      獅頭山位於臺灣新竹苗栗二縣交界山區,因山形似獅子蹲踞而得名,海拔 491 公尺,為臺灣小百岳之一。 2001 年納入臺灣參山國家風景區。這裡是臺灣齋佛教寺院首屈一指名聞遐邇的信仰聖地,戰前信眾已達14-15萬名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介紹獅頭山說:「 梢に靈鳥啼き,谷に靈泉が走り,山上にに白亞の靈塔がそびえる」,意思是「樹梢上有靈鳥鳴唱,山谷間有靈泉奔流,山頂上有白色靈塔拔地而起。」,文中的靈塔就是獅頭山最醒目的建築物 。           塔是印度佛教樣式墓地的專門建築,梵文為「浮圖」,中文譯作「塔婆」,簡稱為塔。塔最初的樣式為覆盆式的半圓形建築( Stupa ,卒塔婆或稱窣堵坡),佛教傳至中國,結合樓閣式建築,發展出中國特有的佛塔。          「靈塔」位於獅頭山勸化堂的前山山頂,是 一座高 80 尺(約24公尺) 的煉瓦造的塔樓,建築用途為納骨塔, [1] 基座約 2 公尺高,塔身六層八角,第一層為佛 堂,第二層到第六層 供各方善信寄放火化後的骨灰 ,進塔事宜須向勸化堂主事者辦理。 [2] 塔剎為覆缽和寶瓶造型。靈塔周圍附設有火葬場,位於山腹處。火葬為臺灣受到日本影響,這是受到西化風俗影響,當時政府都有明確的火葬場管理規則,不少當時的名家士紳都慢慢接受新式的葬儀形式。火葬場周圍附屬設施「推測」可能包含舉行告別式的齋場,但目前沒有證據。            靈塔最初建於 大正 8 年( 1919 ) ,但同年因地震崩塔而停工。勸化堂改聘請士林賴阿珍司負責督建靈塔工事, [3] 最終順利完工, 落成式於大 正 10 年( 1921)11 月 14 日舉行 , [4] 這天是農曆十月十五日,也是每年招魂祭舉行的日子。賴阿珍在獅頭山不只參與建造靈塔 ,昭和 2 年( 1927 ) 接手獅頭山開善寺的改建工事。 [5]            獅頭山曾於昭和 2 年( 1927) 透過民眾票選列入臺灣十二勝。昭和 10 年( 1935 ) 4 月 21 日中部大地震,獅山靈塔倒塌全毀。日後由於中日戰爭展開,全臺實施物資統制,資源缺乏,後於 1939 年搭設臨時納骨塔,但重建遲遲無法推行。           戰後民 國 41 年( 1952 )勸化堂終於展開重建,以鋼筋混凝土構造重建靈塔,民國 43 年(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