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清水瀞園黃宅彩繪之淺見(二)

圖片
        陳茂雲(1884-1956)油漆業,為臺中地區的彩繪匠司。陳茂雲和劉沛然(1884-1972)都是清光緒11年(1884)同年出生。陳茂雲住在社口,落款常見「集英軒」;劉沛然住在石岡,落款慣用「石莊」。陳茂雲和劉沛然二人同場作品有西屯張廖家廟承祜堂,陳茂雲負責正堂神龕彩繪(1913年),劉沛然負責三川門楣的八仙彩繪(1915年),張廖家廟落成於 1916年 。大正晚期,因為陳茂雲引薦,劉沛然承接豐原慈濟宮油漆工事,約1925年。陳茂雲和劉沛然同業同年齡,是否同輩難說,但慈濟宮重修一事,感受到二人特別的情誼。 清水三塊厝瀞園黃汝舟古厝為集英軒(陳茂雲)、劉沛然同場的第三間作品。黃汝舟古厝風格為臺、和、洋風共構之四合院建築,正廳空間為閩南式建築,因此室內外都有傳統彩繪。按2013-2014年的舊照片顯示,原彩繪為石莊彩繪和集英軒的同場作品。由於劉沛然於清水黃宅的彩繪施作有三段時間,一期1928-1929年,二期1935-1939年,三期1951年。集英軒彩繪年代推測為戰前作品,約是1928-1939年間。由於懷疑清水黃宅可能在中部大地震後有過大修,但無法不排除有集英軒彩繪落款的斗拱是1928-1929年的舊作。可惜沒有官方資料,目前這項推論仍要透過該案於2012年已經完成的調查研究報告來驗證,好想看看清水黃宅調研的成果書。 試著發揮柯南精神,集英軒在清水黃宅的彩繪時間在昭和年間,到底是一期1928-1929年或是二期1935-1939年,值得推敲看看。彩繪落款為「社口集英軒少年筆」,陳茂雲(1884-1956)這時候鐵定年紀有40-50歲了,不是少年本人。這名少年興許是陳茂雲家族後代。假設陳茂雲在25歲生小孩,小孩20歲出師作畫,1884+25+20=1929,這樣的結果符合是彩繪一期1928-1929年的時間。但是,換種情境,如果陳茂雲是晚來得子,要說是二期(1935-1939)一樣合情合理。1884+35+20=1939。結論的二選一總是難題。 理性分析後,感性來說,我心中不禁更嚮往第一個推測,「集英軒少年」是在1929年在清水黃宅留下了這幅彩繪作品。1929年是臺灣產業經濟的巔峰,在這樣的黃金時代裡,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是美好的。 【圖1】集英軒在清水黃宅的彩繪時間在昭和年間,到底是一期1928-1929年

清水瀞園黃宅彩繪之淺見(一)

圖片
位於臺中清水三塊厝魚池口的黃家古厝「瀞園」為中部地區仕紳民居的代表,四合院格局,揉合臺、日、洋式風格,整體建築華美。2007年曾發生祝融,2012年完成調查研究,2013年公告為市定古蹟,2020年修復完成。瀞園起造緣起是黃家本有意願與霧峰林家結親,卻因黃家舊宅簡樸無法和林家門當戶對而遭拒絕。此事讓黃汝舟(父)決意要起造華廈豪宅,由黃茂林(子)負責興建工作。黃茂林經營米榖生意,因經商需要時常到臺北,據其姪兒黃培甲口述,他因此參考三峽、大溪街屋的風格,由黃茂林親自規畫瀞園的設計圖。 根據文化資產網資料,清水瀞園黃家古厝建築完成於1929年。黃宅現存的中脊為原物保存,彩繪落款已知作者為石莊劉沛然(1884-1972),時間為戊辰1928年,此應為起建年代。 石莊彩繪落款在清水瀞園有四個時間,中脊部分有二個年代:戊辰1928年、乙亥1935年(季夏)。正廳內,門額書卷彩繪年代為己卯1939年,壁面條四條屏彩繪年代辛卯1951年。按石莊劉沛然的彩繪施作年代,瀞園黃宅自1928年起建、1935-1939年重修、1951年再次重修。昭和年間的重修時間於農曆6月(季夏),換算為陽曆7月,推測原因是1935年4月21日中部大地震影響。關於石莊彩繪的年代發現,萬分感謝康鍩錫老師的分享,讓自己有機會再次去探索瀞園黃家的背景。 關於瀞園黃宅的彩繪落款者不單是石莊劉沛然, 意外地, 另有值得討論之處,位於正廳明間虎邊步口棟架的出挑斗栱上,畫題「其犉在■上」,落款「社口集英軒少年筆」。「集英軒」為活躍於臺中地區的彩繪匠師「陳茂雲」之雅號(行號?)。陳茂雲的作品有臺中西屯張廖家廟承 祜 堂(1913年)、臺中南屯碩德居餘慶堂(1927年)。 集英軒在瀞園黃宅的作品,時間點暫時無法釐清,是1929年留下,抑或1935年中部大地震後的重修。 看著多年前拍的斗拱照片讓人喜出望外,今日相同位置已是全新樣貌,衷心期望這組舊作是被拆解保留下來。曾經 在此落款「集英軒少年」的畫司,推測不是陳茂雲,茂雲司此時或許正值天命之年,那是否為陳茂雲的傳人呢?少年筆下的作品是船夫撐船載牛渡江,題材罕見。看圖猜謎能有這幾分醉意,暫時無解猶有迷人之處。 【圖1】 位於臺中清水三塊厝魚池口的黃家古厝「瀞園」為中部地區仕紳民居的代表,四合院格局,揉合臺、日、

宜蘭燒畫磚墓塋

圖片
      「花磚」是臺灣民間通稱一種有圖案的「瓷仔( (huî-á) ) 」的建築材料名詞,廣義上泛指有圖紋裝飾紋樣、有色彩的瓷磚,主要包含馬約利卡瓷磚、日本花磚(淡陶社DK、不二見燒FM...)、燒畫磚(彩繪瓷磚),上述這些不同形式的彩瓷面磚都被稱作花磚。        燒畫磚一詞是專指彩繪瓷磚的技術和產品,其顧名思義是在瓷磚上施作彩繪;瓷磚是臺灣近代建築的特色,燒畫磚則巧妙的將瓷磚和傳統彩繪二合為一。燒畫磚是臺灣傳統工藝的文化資產,生產過程由於仰賴多種技術一次到位: 傳統彩繪、釉燒、瓷磚燒製等 ,燒畫磚的技術門檻較高,這項絕技因此造就獨門生意。         清代臺灣有無燒畫磚技術文史無徵,直到日治時期臺灣才有使用燒畫磚的建築問世。 日治臺灣主要的燒畫磚之匠藝分為南北二派系,南臺灣名家以臺南安平的洪華為代表,北台灣以宜蘭的顏金鐘為代表。無論南北的燒畫磚作品,又稱花磚、畫磚,其用途多元,可做為臺灣傳統建築的門額對聯、牆壁裝飾,就連亡者的墓塋:墓碑或曲手裝飾都適用。         日治南部花磚的出品商行多出自大山,李天后兄弟約在1930年在臺南安平成立「大山花磚研究所」以釉燒瓷磚作為商品販售,民間稱其「大山花磚」,大山花磚的作品幾乎都有畫師落款,顯見匠藝脈絡,日治時期大山花磚的畫師有洪華、羅志成、陳玉峰、蔡草如、潘春源等。         日治北部花磚的出品的商行始自宜蘭「新永昌商店」,已知最早作品在1928年完成於宜蘭城隍廟,傳聞當時新永昌聘請的畫師是顏金鐘(1904-1974)。新永昌為陳姓家族開設的建材行,是宜蘭舊城早期販售進口建材的本地人商店,營業項目從販售建材到施工營造。此後, 顏金鐘似乎為了自立門戶,在其燒畫磚作品使用「景陽顏金鐘」之名號落款,首例在宜蘭二結公廟鎮安宮1932年的建廟獻金碑上。此後,「景陽」成為宜蘭顏家燒畫磚的商號, 民間稱作「 景陽花磚」 或「景陽號花磚」。 戰後第二代顏文伯(1947-2005)繼承家業,景陽花磚的銷售在顏文伯的經營下達到巔峰,至今全臺灣各地都有使用景陽花磚的案例 。 宜蘭境內的燒畫磚古墓自成一格,磁磚風水的興起,興許是因為宜蘭先天多雨環境、土水司阜的技術、燒畫磚的潮流、日本文化等等。白色在日本象徵「無垢」、「純潔」,無疑是更具日本文化意涵。宜蘭顏家景陽號燒畫磚,在風水的裝飾以「字」「畫」為主,墨

臺北釋迦如來石佛遺緒

圖片
         農曆四月八日是佛誕日,通稱浴佛節。5月19日因為疫情無法上佛寺拜拜,說想出門走走是彈嘴皮,心裡有佛,拈花微笑,想起一張收藏的老照片,這是七位男子和石佛合照的黑白照片。 照片裡,這尊佛像為船形光背狀之石佛,石佛坐蓮下有刻「釋迦如來」的字樣。根據同一批照片顯示,這行人在凌雲禪寺的山門前留下合影,因此推測石佛應出自五股觀音山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可惜相關文獻上未見釋迦如來石佛的記載。 臺灣在日治時期曾經引入日本佛教的巡禮文化,因而在各地留下諸多的石佛遺緒。大正15年(1926年)鎌野芳松、大神久吉、沈本圓、盧覺淨創設「臺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其構想源自德道上人開創、花山院法皇再興的「西國三十三所」。地點選定臺北州新莊郡五股庄(新北市五股區)西雲寺到凌雲禪寺開山院的觀音山道路上設置靈場。7月3日舉行石佛開眼式 (註1) 。五股觀音山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核心的觀音靈場本尊有三十三番,設置的巡禮路線上還會有番外的石佛。 2021年5月11日中央發布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戲場有確診者的訊息,疫情爆發後,生活有許多習慣必須得要調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止,和西班牙流感的擴散也有關聯,歐陸的病毒也傳播到當時的臺灣,造成漢人和原住民大量染疫,死亡超過4萬人。 備註: 註1、〈石佛 の開眼供養 〉《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二版,1926-07-03。 昨年から計畫中の靈場觀音山に出來た三十三箇所の開眼式は三日凌雲禪寺で行ふこの三十三箇所は圓山臨濟寺の信徒かこの靈場の一名勝にとて相謀つて竣功させたもので西雲巖から同山に至る間三十三箇所に石像を安置した信徒一同は三日午前六時臺北北門蹈切りに集合し稅關裏から舟で成子寮に下り一佛體づゝ開眼供養し更らに同山に上り大供養して一泊翌日は觀音登山をして歸北する豫定申込者既に百五十餘名に達したが老若男女たかゝはらず同好の人の參加を歡迎する夏の登山として絕好の機會であらち 註2、〈臺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8%A5%BF%E5%9C%8B%E4%B8%89%E5%8D%81%E4%B8%89%E6%89%80%E9%9D%88%E5%A0%B4 註3:〈觀音石佛總整理〉《偶爾獨步

地下宜蘭:礁溪的皇日墓

圖片
       碑額上的「東螺」?「 西螺」?碑名上的「皇日顯考」?宜蘭礁溪第三公墓內竟然有這麼驚喜的墓碑 ,實在是前所未聞。宜蘭的開發曾經和中部移民有諸多關聯:清嘉慶年間有阿里史社(位於臺中潭子地區)的潘賢文帶領平埔族人進入宜蘭開墾,同期移民包含來自彰化平原的「東螺社」(位於彰化二水地區),這座皇日墓可能會是東螺社移民宜蘭的證明嗎?道光年間宜蘭城內也曾有鹿港人在此從事交易,可以見得中部地區和宜蘭的漢人來往是可考的事實。除此,日本時代可能還有來自中部的新移民嗎?至少眼前因為這座墓碑的留存,見證中部和宜蘭的移民史?!這或許是歷史未觸及之地。         臺灣自從2017年以「墓園綠美化」開始在各地大肆整理墳墓,名義上是將公墓綠美化,實際上是剷除墳墓,讓墓仔埔整片歸零。我們失去了高雄覆鼎金公墓,正在失去臺中、新竹、桃園大園公墓,這些保留珍貴豐富歷史的最後現場,正在面臨都市計畫的追殺。直到現今臺南的南山公墓仍在抗爭中。         墳墓是見證臺灣移民文化的百科全書,文獻資料就像是一顆蘊藏無限能量的種子,若是沒有墳墓就像是少了土壤,無法壯大成樹。這幾年臺灣各地紛紛透過都市計畫將合法公墓解編,抹滅大量未經詳證的歷史痕跡。礁溪第三公墓由於緊鄰城市,屢次面臨遷墓開發之議題。請開始關注臺灣墳墓綠美化議題,你家的祖先的居住正義需要你來發聲。籲請公部門不要跟亡者爭地!將最真實的歷史留給下一代吧! 延伸閱讀: 1、陳嘉成, 《清代漢番互動之研究:以巴布薩族(Babuza)為例》2015。 http://thuir.thu.edu.tw/retrieve/25660/103THU00493003-001.pdf (圖1)、礁溪第三公墓歷史悠久,可追溯自清代,至日本時代曾為礁溪共同墓地,戰後墓地續用,劃設成礁溪公墓。公墓內有許多重要古墓,如礁溪帝君廟(敕建協天廟)的關聖帝君香火隨林家渡海來臺,清代先賢林應獅、林古芮就葬於第三公墓內,可見此地風水由來悠遠。墓區內,一座碑額半損的墓碑, 碑額上只能清晰辨識為「螺」,原文推測為「東螺」。清代宜蘭曾有中部移民,包含來自彰化平原的「東螺社」。目前並沒有宜蘭礁溪(湯圍、三圍)的開發和「東螺社」相關的直街證據。然而此例在宜蘭仍屬罕見,值得重視,且盼來日續查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