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三)姜瑞金

圖片
         北埔新姜天水堂創建者「姜瑞金」(1891–1964),是一位傳奇人物。在日本時代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裡,有姜瑞金早期的履歷表資料(1912~1916),內容讓人驚喜。1912(明治45)年3月28日自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註1】,在二十四名來自全臺各地的優秀人才中,以第八名的成績畢業。而他的同學們有不少人經過國語學校的鍍金後,都進入當時的新興產業金融業工作。其實姜瑞金也曾經受到舉薦進入臺灣銀行,畢業10天後,姜瑞金在4月8日正式於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就職,至1913(大正2)年7月5日離職,任期1年3個月。臺銀總務部調查課的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盤查臺灣關於民生經濟的產業現況,以利日方掌握。離開臺灣銀行,約二年後,1915(大正4)年8月20日,姜瑞金於北埔公學校任職教師,初期是教雇員,二年後升任為訓導,訓導就是學校的正式教師。姜瑞金於1916~1919(大正5~8)年間在新竹廳開設的「學事講習會」擔任國語(日語)、圖畫的授課教師。大約是1920年,姜瑞金離開北埔公學校後,投入經商,例如茶產業方面,姜瑞金是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發起人之一,於1937年開設時擔任初代取締役(董事)。此後姜瑞金的職涯發展就跟北埔更為密切相關,也有更多故事和史蹟了。姜瑞金是北埔知名的書法家,作品曾入選日本東京書法展,1947年興建的新姜天水堂建築,可謂是北埔留存最多姜瑞金墨寶的博物館,古厝的圓柱對聯題字、匾額書法均出自創建者姜瑞金之手。 各路好漢在一班 北埔是許多人喜歡的山城聚落,從廟宇信仰、傳統民居到街衢巷弄都充滿迷人特色。山城裡的古老建築,因為牽動著地方發展和家族情感的脈絡,成為文化資產,不變的還是私有財產。而在北埔老街旁大隱於市、戰後初期1947年興建的傳統四合院「新姜天水堂」,正開始面臨這樣的挑戰。起造者是「姜瑞金」曾經是北埔鄉長、新竹縣副議長,是新竹近代名人代表。姜瑞金出生於1891年,經歷日本時代至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的政治轉隸過程。為什麼姜瑞金的故事吸引人?姜瑞金是第一批以優秀表現、受到日人推薦能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的學生,同屆的同學們皆是來自全臺各地的優秀臺籍人士,畢業後他們各自逐漸在政治、金融、教育、商界等不同方面展露頭角,如宜蘭戰後臺銀首任經理「楊德旺」(舊臺銀宜蘭分行/歷史建築)、羅東信用組合組合長「藍淥淮」(羅東農會舊建築)、淡水信用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二)

圖片
        北埔新姜天水堂的建造者姜瑞金( 1891–1964 ),為北埔的名望家。 1912 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即進入臺灣銀行總務課調查部就職,一年後因精力不繼而順利請願離開臺灣銀行,離職依據的醫院診斷書是由北埔公醫羅享標所開立。返鄉後, 1915–1920 年投身杏壇,至北埔公學校擔任教師。姜瑞金結束金融、教職後,由於其兄長姜瑞昌( 1886–1953 )致力經營茶場,姜瑞金曾投資茶產業,並共同成立茶業公司。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是一家專營茶葉投資、製造、買賣的公司, 發起人為姜瑞昌、姜瑞金兄弟,他們是籌組公司的大株主(大股東),創始股東不乏許多茶商,包含出身關西羅家的羅享錦( 1893–1972 ),他同時是臺灣紅茶株式會社的社長,以及竹東宋燕謀( 1893–1959 )、龍潭鍾會宏( 1884 )等人出資。【註 1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資本金 50 萬圓,設立登記於 1937 年 8 月 31 日,同日的創立大會在新竹杏花料理店舉辦。【註 2 】 10 月 11 日在中壢公會堂舉辦招待會。【註 3 】同月 21 日另在臺北蓬萊閣舉行招待會,宴請政商茶界的名人,受邀出席者有茶商公會組合長陳天來( 1872–1939 )、長谷村愛之助技師、日東紅茶代表增田虎藏等。【註 4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總公司位於中壢街【註 5 】, 由姜瑞昌擔任社長,姜瑞金任取締役(董事)。         戰後初期,姜瑞金曾任北埔鄉長。 1949 年姜瑞昌等人士為籌設竹東高中而參與校舍建設委員會。 1953 年 2 月,姜瑞金當選第二屆新竹縣議員;同月被選為副議長。 1955 年連任第三屆副議長,至 1958 年 2 月 21 日屆滿。第四屆由姜瑞昌長子姜煥蔚參選並當選議員,姜煥蔚於第五屆當選副議長。叔姪接棒參政,蔚為佳話。         姜瑞金是新姜姜滿堂派下的名人,其他伯仲叔季的表現皆為優秀出眾。姜滿堂和其妻鄧登妹有四位兒子。長子鄧瑞坤( 1882–1941 )從母姓,曾任北埔庄協議員,是臺灣寫實主義攝影師鄧南光的父親,今天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是鄧瑞坤宅,昔稱「柑園」。次子姜瑞昌( 1886–1953 ),曾任日本時代的北埔庄長( 1920 –1932 )、新竹州農會竹東茶斡旋所主任( 1933 )、北埔信用組合長。三子姜瑞金( 1891–1964 ),戰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一)

圖片
        北埔是臺灣重要的茶產區,主力茶種為「青心大冇」,早期生產製造烏龍茶。姜瑞昌( 1886–1953 )在北埔庄長任內曾經於 1930 年 3 月成立北埔茶業組合,隔年舉辦高級烏龍茶品評會,大舉提升北埔茶的聲譽。【註 1 】 北埔茶界名人必會提到姜瑞昌和姜阿新( 1901–1982 )。姜瑞昌和姜阿新分別是北埔姜家派下新姜、老姜的代表人物。老姜為姜秀鑾派下,新姜為姜秀鑾侄孫輩姜滿堂派下。北埔曾有三大茶廠,分別是以老姜的姜阿新為首的「北埔庄茶業組合北埔工場」、「北埔庄茶業組合大坪工場」,及以新姜的姜瑞昌為首的「北埔瑞昌茶業組合」。【註 2 】兩家的主要茶品皆含紅茶和包種茶,前者略以推廣製造紅茶為重,後者則以包種茶為主。紅茶是西方飲茶文化的主流,包種茶是一種烏龍茶,是漢文化的茶品。 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一般而言,包種茶成品是條索形,烏龍茶成品是球型,差別在於團揉工藝。包種茶和烏龍茶同屬半發酵茶,但包種茶的發酵度更低,注重香氣,因此茶湯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更迎合日本市場。北埔為重要茶產地,早期以烏龍茶為大宗。 1920 年戰後世界經濟蕭條,烏龍茶輸出下挫,爪哇茶傾銷美國,臺灣烏龍茶市場銳減,包種茶外銷量逐漸超越烏龍茶。茶價波動攸關茶農生計和茶商利潤,大正年間製作包種茶的技術在臺灣並未普及。官方就曾經在北埔庄各地舉辦研習活動,目的是推廣包種茶製造。 1925 年 9 月 8 ~ 10 日,新竹州農會曾派人到北埔開設包種茶製造講習會,上課地點就選在北埔姜氏家廟內。【註 3 】北埔自開始學習「南港式包種茶」後,在姜瑞昌的積極推動下,逐漸發展並改良出帶有花香型的北埔式包種茶,約 1932 年起開始量產。 【註4 】 1932–1933年間,姜瑞金曾數度拜訪「臺北市茶商業公業同會」。 【註5 】 1937 年 8 月 31 日,由姜瑞昌、姜瑞金等新竹各地紳商集資創立登記「臺灣茶業株式會社」以應茶葉市場的龐大需求。 【註6 】 1940 年,北埔的茶園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峰。 1941 年 4 月竹東郡境內竹東、北埔、峨嵋、寶山、芎林、橫山等各街庄所有茶廠,整合成為「竹東茶業株式會社」, 由姜阿新擔任社長,由此確立北埔茶業的核心地位。【註7 】 北埔的名茶「膨風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