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臺灣潮味建築:煙斗栱

圖片
       臺灣傳統建築過去多著重在閩客文化的分野和細化,但在19世紀臺灣建築曾包含許多特色樣式,諸如廣府、福州、東山等風格,前者如臺南兩廣會館(毀於二戰)、中者為臺灣府儒考棚、後者為馬公天后宮。此外臺灣尚有一脈建築風格,值得作為探討,此為潮州式建築。        臺灣潮汕建築多年來的論述,多停留於個案「臺南三山國王廟」(又名潮汕會館),主祀三山國王,配祀天上聖母與韓文公。廟體建築最後一次大修為清光緒13年(1887年),保留大量潮汕建築特色,如雙檁、嵌瓷、龍頭櫸、彩繪、白牆青瓦等。其實除此以外,臺灣潮州建築由於歷經改築、重組,建築特色從濃厚逐漸稀釋,因此各地尚存繁多案例值得探究。        潮州建築的木栱具有鮮明特色,栱身為方柱形,外型是厚實粗壯,原鄉的說法為「屐」,屐的原意指木製的鞋,被引用為簷口挑檐的建築構件。屐頭會因為造型的變化,而以其形命名,如「龍頭屐 」、「飯勺屐」等。        在潮州建築中,有一種 以栱狀出挑的屐頭,僅見於清代,在 南洋有人稱為「煙斗栱」。 煙斗栱是一種斷面接近正方形的栱構造,栱身先水平微微起翹再向上彎弧,栱頂再接方斗。煙斗栱一詞由陳耀威(1960~2021)建築師於馬來西亞檳城所採集,此命名傳神。 煙斗栱分佈於中國華南的漳南潮汕至韓江流域沿線的廟祠民居,是一種在漳潮粵交界的「區域型」建築特色,在潮州地區尤為典型。        而今日在臺灣 竟然有保留完好的煙斗栱,能證明潮州建築在臺灣亦曾開枝散葉! 臺灣目前已知在彰化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彰化威惠廟(又名聖王廟,主祀開漳聖王)二處建築仍保留煙斗栱。二棟的主體建築棟架可能是清光緒時期古物。以前對潮汕建築尚無概念,透過比對分析後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其他臺灣出現過煙斗栱的案例尚有:嘉義新港大興宮(存在)、苗栗苑裡慈和宮舊廟(消失)。 這次發現真的非常驚豔,足以證明潮州式建築匠藝曾在臺灣落地生根,而且在中部地區占有一席之地。       謝謝友人Sunny用照片討論讓我醍醐灌頂。謝謝康老師帶我進入潮味建築的視界。彰化關帝廟的煙斗栱的栱身彎弧呈現接近四分之一圓,線條碩美。今年就先用彰化關帝廟的煙斗栱照片,作為揭開潮風汕脈的起步~(灑花)!  第一稿發布:2022.02.14 第二稿修正:2022.04.12、2022.04.25 第三稿修正:2024.02.1

景美集應廟的清代廟貌

圖片
         今早工作時興起研究一帖名為「(臺灣)古廟」的繪葉書。感謝磅礡作者寫的《臺灣石獅圖鑑》,經過石獅比對後,確認這是景美集應廟。         景美原名為「 梘 尾」發音類似「景尾」, 梘為水利設施,是一種水橋,屬於清代臺北最重要的灌溉水源「瑠公圳」系統,此地因為位於水 梘的尾端而得名 。景美在戰後正式更名,但在地人日常仍習慣稱呼景尾。景美集應廟為安溪高氏宗族所建,主祀保儀尊王(鄭保惠)。安溪人 在文山地區以高、張、林為三大姓。相傳他們度海至臺灣時以保儀尊王為隨船神明,之後三姓分其保儀尊王神像、香爐、林氏夫人神像,日後在文山建立景美、木柵、萬隆這三座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於清同治6年(1867)遷建於現址,日治大正13年(1924)再次重建。民國95年(2006)整修完成,民國107年(2018)登錄為市定古蹟。 附註:本文原發表於2021年4月17日。 (圖1)、此帖「(臺灣)古廟」的日本時代繪葉書,經石獅比對確認為景美集應廟,當時保持清代廟貌,前殿步口尚未出現龍柱。景美集應廟為安溪高氏宗族所建,主祀保儀尊王(鄭保惠)。

地下宜蘭:福州秀才姚寶年墓之試探

圖片
      姚寶年,字又之,福州秀才,受富謙(益齋)應邀曾至宜蘭。 姚寶年渡海來臺之初曾待過鹿港。嗣後葬於宜蘭大陂。墓碑碑額「閩邑」,碑題「皇清邑庠生字又之姚府君之佳城」,左聯「同治壬申十一年 ○ 月吉旦」,右聯「陽孝男紹德立石」。從墓碑得知,姚寶年於同治十一年( 1872 年)逝世。附圖為 2018 年記錄。此門風水感謝友人林新帶路。           姚寶年和鹿港舉人陳宗潢交好。陳宗潢博學多才,擅書畫聞名。姚寶年擅長寫詩。相傳咸豐五年( 1855 年)陳宗潢 為解姚思鄉之情, 親繪「白雲親舍圖」 ( 註1 )   贈姚,姚有感而在畫上親題詩作為紀念。二年後,姚寶年隨富謙至噶瑪蘭廳後,遇到本地詩人李逢時 (1829~1876 ) ( 註2 ) 。詩人相識志同道合,姚將白雲親舍圖分享給李逢時觀覽,李甚是喜歡,贈姚四首詩。 ( 註3 )  而有 姚寶年和陳宗潢二人墨寶的白雲親舍圖,雖 無遺稿存世,因李逢時的詩句為證而成為佳話 。        李逢時「次韻題白雲親舍圖贈又之姚秀才有序  四首之四」,詩序:「 又之諱寶年,閩縣人也。家貧能詩,素以孝聞,乙卯富公謙判鹿港,姚以布衣     遊焉。鹿有孝廉陳宗潢者,工於畫,與姚交善之。一日見姚有憂色,詢之,知其有白雲思親之感也,越數日,陳攜一畫指姚曰:此白雲親舍圖也。姚感之,因紀以詩;丁巳入蘭,姚以圖並原作諸詩見示,余愛其佳,因作是詩以贈之。 」就記載姚寶年和陳宗潢之詩畫情誼。 ( 註4 )         相傳姚寶年在同治九到十 年( 1870~1871 年)任宜蘭仰山書院的山長(院長)。 ( 註5 )  然而根據宜蘭詩人李逢時贈姚的詩序所記,姚氏在「丁巳入蘭」,丁巳為清咸豐七年(1857年),以此見得,姚寶年從鹿港來宜蘭的時間是更早了。姚寶年和宜蘭的結緣,是受富謙之邀。起因於咸豐五年 (1855年)富謙曾遊鹿港,當時達官顯要旅遊總有文人騷客自隨為伴,富謙在鹿港「布衣遊」的隨身文人 是姚寶年。富謙是因為宦途或其他目的而到鹿港,並和 鹿港陳家有些交際。富謙身旁的 姚寶年和陳宗潢二人很交好,孝順的陳宗潢有感姚寶年的思鄉情,這理應不是一朝所見, 才子相惜,陳繪以白雲親舍圖贈姚,或許富謙曾看過此圖。姚寶年擅寫詩,得富謙知遇而跟隨入蘭。        宜蘭和鹿港在清代之距離相隔遙遠,宜蘭當時為噶瑪蘭廳,道光年間已有鹿港郊商至宜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