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集應廟的清代廟貌

        今早工作時興起研究一帖名為「(臺灣)古廟」的繪葉書。感謝磅礡作者寫的《臺灣石獅圖鑑》,經過石獅比對後,確認這是景美集應廟。


        景美原名為「
尾」發音類似「景尾」,梘為水利設施,是一種水橋,屬於清代臺北最重要的灌溉水源「瑠公圳」系統,此地因為位於水梘的尾端而得名。景美在戰後正式更名,但在地人日常仍習慣稱呼景尾。景美集應廟為安溪高氏宗族所建,主祀保儀尊王(鄭保惠)。安溪人在文山地區以高、張、林為三大姓。相傳他們度海至臺灣時以保儀尊王為隨船神明,之後三姓分其保儀尊王神像、香爐、林氏夫人神像,日後在文山建立景美、木柵、萬隆這三座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於清同治6年(1867)遷建於現址,日治大正13年(1924)再次重建。民國95年(2006)整修完成,民國107年(2018)登錄為市定古蹟。


附註:本文原發表於2021年4月17日。






(圖1)、此帖「(臺灣)古廟」的日本時代繪葉書,經石獅比對確認為景美集應廟,當時保持清代廟貌,前殿步口尚未出現龍柱。景美集應廟為安溪高氏宗族所建,主祀保儀尊王(鄭保惠)。


留言

  1. 這張老照片好重要!!有機會想和你借來欣賞~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在我文獻庫裡面,一時間翻不到啊,我在傳檔案給你。最近正在找可以收藏明信片的大本本,求助XD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