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

        20216月8日,吳儉鴻老師於臉書上分享一帖臺北萬華龍山寺前合影記念的舊照片,文獻出自士林郭坤木家族收藏。昭和2(1927)十月初三,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同窗會,晚上於萬華三仙樓(註1)宴會,參加的師長有校長「志保田鉎吉」,他同時是新任評議會員。會後眾人就近在臺北龍山寺前合影留念。照片中,志保田校長穿著深色和服,在一片西裝人物中非常醒目。


        志保田鉎吉(1873-?),日本京都人,1901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授,與坂本房と結婚。其後歷任臺南高等女學校(今國立臺南女中)、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志保田先生在臺教育界服務30年後卸任,1931917日離臺。1932年志保田的壽像在臺北第一師範學校舉行除幕式,今銅像不存。


        根據這張1927年在臺北龍山寺前的合影照片,品質實在是讓人眼睛一亮,過去無法想見到可以看到這麼有細節的照片,因為是夜間攝影,加上打閃光燈(給予這張照片滿滿的靈魂),讓這龍山寺三川殿的所有細節都一覽無遺。尤其明間的中門神在相片裡中更是生動。根據李乾朗老師所發表的《廟宇建築及其裝飾藝術(上)》一文,記載大正8年(1919)重修艋舺龍山寺之油漆匠有林德旺、黃榮桂、蔡萬沛、張阿九、江寶、吳烏棕及洪寶真等人(註2)按龍山寺歷史,龍山寺於大正12年(1923)建築落成。本文門神照片應為此時期作品。


        附帶一說,門神的左右邊,相反於圖片左右邊。這是指廟宇以分金線為準的左右邊,廟宇是左進右出,左青龍右白虎,而有龍虎邊之分,左邊為龍邊,右邊為虎邊。簡單來解釋,正門就像是人的正面,左右邊是以廟為本體來認定。


        龍山寺中門的門神,兩面門神的底色呈現有差異,左邊(龍邊)深,右邊(虎邊)淺,原因應該是出自不同手路的打底方式有關係。除了底色不同,兩邊門神的打底已經出現狀態差異,左邊尚佳,右邊已經出現裂痕和起甲,中門門神的變化如果是同時期同畫師的作品,在相同位置相同日曬下,門神的老化狀態應該會是相似的,但這兩面門神的底漆呈現狀態是有著明顯落差,可看出底漆作法的不同。龍邊的門神,打底的色澤較深厚,加上沒有裂痕,使人聯想起打底功夫很好的彩繪名師「洪寶真」(註3)。日治臺北可以承包彩繪工程,江寶(註4)、洪寶真、吳烏棕(註5)等。


        兩邊門神的底色不同是「對場」(註6)的成果。對場是傳統匠師「同時同地各自一半」的比藝拚場方式,但至今已不盛此道,舊作時常面臨更新很難有所保留。目前臺北地區有三例彩繪對場的案例:五股西雲巖(日治時期)、新莊慈祐宮(1927年洪寶真VS李慶雲、1967年陳壽彝VS黃陳邦、1969年許連成VS黃陳邦)、金山慈護宮(1971年許連成VS莊武男)。關於本文這張拍攝於1927年合影照片,難能可貴能看到如此清晰的龍山寺門神,由衷驚嘆這絕世之美。


        龍山寺中門的門神是「哼哈二將」,是執金剛神的一種,可能出現於佛寺的山門,或是畫於大門作為門神,是佛教的護法之一。歷來文獻不乏有龍山寺的門神照片,中門都是哼哈二將,龍虎門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龍山寺門神歷經不同畫師改版多次,門神主題如一。這張1927年的照片攝於夜間使用閃光燈,因補光的效果而顯現出門神彩繪的諸多差異,從門神在龍虎邊打底呈色不同,再者從五官開臉到戰甲都有諸多差異,各自表現都別具巧思。舉例在門神的披膊部位有明顯對比,龍邊是如意紋收邊,虎邊是用獸皮,特別是獸皮上的毛髮有畫出來。龍邊衣服邊緣有大量番草花邊飾,虎邊較素淨。綜觀來看,這中門門神二者有明顯的較勁爭鳴的氣勢,可以確信是兩派司阜的對場之作。


        哼哈二將的法器上還有細節。龍邊的哼將軍手持的劍杵上就有玻璃圓片,這是讓人讚賞的彩繪技法,已知洪寶真、許連成、傅柏村的彩繪作品中都會使用玻璃圓片來裝飾。這種複合媒材的使用,在洪寶真的作品中常常能發現。哼將的細節不單在法器,在衣襟上還疑似使用「粉線」,仔細看那些衣服的線條上都是有陰影的,如果真的是粉線,是讓人意外的。因為閃光燈的關係,讓這種細微的技法,躍然而現!


       最後大膽推測門神的作者,龍邊的哼將軍的門板打底成色飽滿均勻,衣襟花草紋繁複,加上裝飾使用玻璃圓片,以上幾點很符合過往在匠師訪談關於洪寶真(1899-1962)的描述。洪寶真承包彩繪有做工不惜成本的美談,按影像來看哼將軍的打底完好,符合洪氏特色,推測之一是龍邊彩繪可能以洪寶真為首的團隊。而虎邊彩繪則推測以吳烏棕為首的團隊(註7)。二位都是彩繪的承包者,各自配合畫師,當時的畫師有江寶、黃榮桂(1883-1965)等。江寶可能會彩繪門神(北港朝天宮1910),但和龍山寺門神的佐證不足,留待日後梳理。此外關於洪寶真曾合作過的一位泉籍畫師李金泉(1890-1965),有無在龍山寺留下作品,也是延伸的課題。吳烏棕團隊可能是林德旺彩繪門神?這猜測和戰後龍山寺最後一次彩繪整修有關。


      龍山寺新廟落成前殿門神彩繪(第一期)於大正12年(1923)畫師未詳。約莫昭和10~13年(1935~1938)門神(第二期)彩繪,延續對場,畫師為潘春源和李應彬(註8)。李應彬(1910-1995)為林德旺傳徒。潘春源(1891-1972)可能和洪寶真配合。傳聞洪寶真惜才不吝給外地匠師發揮舞台,洪寶真後來曾經引薦潘麗水、陳玉峰給龍山寺。龍山寺日本時代的彩繪有過至少二次工事,按例都是對場,是匠師群分工完成的作品。綜觀龍山寺自日本時代改建後的油漆工事,前殿的龍邊油漆可能都是和洪寶真相關,虎邊油漆可能和吳烏棕和林德旺相關。北臺灣彩繪不多落款,特別的分工制度招攬多名畫師的參與,打底油漆、打稿開臉、堵頭、堵仁都會逐層分工,因此增加現在對於匠師論述的複雜度,雖然隱隱感覺「人和人的連結」有因果關係,更多是文史無徵的待解之謎。補充有趣的一點,龍山寺的鐘鼓樓中有一個百年大鼓,大鼓上有彩繪,鼓身曾有「洪寶真」落款(註9),鼓樓位於建築的龍邊,和先前從門神推論對場的方位相同。


      最後,感謝士林郭坤木家族提供家族文獻,透過吳儉鴻老師臉書分享,讓大家一飽眼福同時共襄盛舉互相討論照片蘊藏的故事。敝人有幸以這張照片初步研究分析,作為龍山寺門神1927年之風華回首。臺北萬華龍山寺的哼哈二將門神,雖然仍有許多謎團,但匠司做工精緻成品出色,正是名符其實的門上好神!

 



 註釋:

(註1)、三仙樓,江乃三開設的臺灣料理屋,位在艋舺新富町一丁目,即今龍山寺前附近,1924年即營運,但至1925年始正式開張,為當時艋舺一帶的大酒樓。引用自《國史研究通訊第五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曾品滄研究員訪談洪陳勤女士。參考文章「艋舺回憶中的新生命」,2021_08_29瀏覽

參考報導:〈三仙酒樓落成〉《臺灣日日新報》第四版,1925_10_28。

臺北市內大稻埕方面。雖有本島人之宏大酒樓。然而艋舺方面獨無。異常不便。此回有江乃三氏者。夙精於庖廚。曩在蓮花池街。開三仙樓。頗獲好評。嗣以地場狹隘。乃更由市役所。租地於龍山寺前埋立地。其建築物坐西。面萬華驛前大路。建物為二層樓。大廣場可容二百左右名。設備亦周。聞經投下工資約一萬圓。訂二十八日下午六時。披露宴客。翌二十九日起開張。至是萬華始有完全幽雅之宴會場。均慶其利便也。

(註2)蔡雅惠《彩藝風華─以客籍邱氏彩繪家族為主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彩繪之源流》2012,頁45

(註3)、洪寶真,原籍泉州,約1910年代來臺北,人稱憨師。他的名字出現在日治大正9年(1920)艋舺龍山寺大修之匠師名單中,可見為名重一時。其作品以軟、硬團螭虎最出色,對畫作之自我要求很高,據說常不計成本展現功夫。艋舺清水祖師廟及青山宮尚可見其作品,傳徒莊武男。引用自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頁167。

(註4)、江寶,臺北艋舺人,生平不詳,1910年北港朝天宮油漆擦總代

(註5)、吳烏棕,臺北艋舺人,日治大正8年(1919)參加艋舺龍山寺工程,包巾畫得很仔細,傳子阿枝師與徒黃榮貴。引用自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頁167。

(註6)、對場,亦稱拚場,兩組工匠同時受聘興建一座建築物,常以中軸分金線畫成左右兩半,或前後落區分,各由一組匠師負責,通常連石匠及泥匠亦分開施工,在建造過程中,各自保密,如此可收競爭鬥智之效,並壓低工程造價,此種情形謂之「對場」。如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孔廟大成門係左右對場、鹿港天后宮係前後對場。引用自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頁136。

(註7)、推測一種可能,由於艋舺龍山寺彩繪工事龐大,對場的形式目前不明,除了已知是左右對場,有沒有可能會出現多組對場,彩繪工事亦有可能分為四組團隊:江寶、林德旺、洪寶真、吳烏棕。這四人都有能力承攬油漆彩繪。江寶曾經於1910年承包北港朝天宮(擔任油漆總代);林德旺曾經於1925年承包羅東奠安宮的兩廊彩繪。艋舺龍山寺的彩繪於1923年完工,但此推論仍無法解開1927年哼哈二將的門神彩繪作者之謎。

(註8)、....十八歲因友人之介紹加入艋舺油漆師父林德旺先生的寺廟「錦畫」行列,有一次因頭號畫師突然病故,遂暫時取代之,繪製門神,想不到卻普獲讚賞,人人稱呼為「十八歲師」此為李應彬先生從事寺廟錦繪的戲劇性序幕,此後數十年間,他足跡遍及臺灣南北,其中尤其以二十九歲時﹝一九三八﹞與臺南名師潘春源,一老一少,一南一北,同臺競技,為臺北龍山寺畫大片門神,而大受讚賞,引為生平一大盛事。引用自《龍泉老人》,2021_08_30瀏覽。

(註9)〈大鼓〉《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2021_08_31瀏覽。




志保田鉎吉相關資料:

1、志保田鉎吉〉《維基百科》,2021_08_29瀏覽。

2、志保田鉎吉獨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2021_08_29瀏覽。



本文圖片出處:士林郭坤木家族版權所有,吳儉鴻老師提供。

(已徵得同意使用圖片於此篇部落格發布使用)

圖片引用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92343727446250&set=gm.4604550532892686


(圖1.) 臺北龍山寺,攝於1927年。昭和丁卯年十月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同窗會,晚上於萬華三仙樓宴會後於龍山寺前合影留念。照片中,「志保田鉎吉」校長穿著深色和服,在一片西裝人物中非常醒目。





(圖2.) 志保田鉎吉(1873-),日本京都人,1901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授,與坂本房と結婚。其後歷任臺南高等女學校(今國立臺南女中)、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志保田先生在臺教育界服務30年後卸任,1931917日離臺。左圖:志保田鉎吉獨照,引用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右圖:志保田鉎吉人像,引用自吳儉鴻老師資料。



(圖3.) 因為是夜間攝影,加上打閃光燈(給予這張照片滿滿的靈魂),讓這龍山寺三川殿的所有細節都一覽無遺。尤其明間的門神在相片裡中更是生動,兩面門神的底色呈現有差異,原因應該是出自不同手路的打底方式有關係。




(圖4.) 龍山寺中門的門神是「哼哈二將」,是執金剛神的一種,可能出現於佛寺的山門,或是畫於大門作為門神,是佛教的護法之一。過去不乏有門神照片記錄,但這張1927年的照片攝於夜間使用閃光燈,因補光的效果而顯現出門神彩繪的諸多差異,從門神在龍虎邊打底呈色不同,再者從五官開臉到戰甲都有諸多差異,個自表現都別具巧思。舉例在門神的披膊部位有明顯對比,龍邊是如意紋收邊,虎邊是用獸皮,特別是獸皮上的毛髮有畫出來。綜觀來看,這中門門神二者有明顯的較勁爭鳴的氣勢,可以確信是兩派司阜的對場之作。




(圖5.) 哼將軍的細節在衣襟上還疑似使用「粉線」,仔細看那些衣服的線條上都是有陰影的,如果真的是粉線,是讓人意外的,因為閃光燈的關係,讓這種細微的技法,躍然而現!




(圖6.) 哼哈二將的法器上還有細節。龍邊的哼將軍手持的劍杵上就有玻璃圓片,這是讓人讚賞的北臺灣彩繪技法,已知洪寶真、許連成的彩繪作品中都會使用玻璃圓片來裝飾。




(圖7.) 在門神的披膊部位有好多細節,龍邊是如意紋收邊,虎邊是用獸皮,特別是獸皮上的毛髮有畫出來。綜觀來看,這中門門神兩方明顯的較勁爭鳴的氣勢,可以確信是兩派司阜的對場之作。



(圖8.) 龍山寺明間的楣引彩繪,此時尚未出現廟名匾。「楣引」位於「大楣」上方,通常會用「引腳」搭接。大楣為白石雕刻,題材為雙龍戲珠。楣引為木作,引腳外框為如意紋,左右雕刻洛書和河圖,楣引的彩繪題材為「火燒琵琶精」,此為封神演義戲文,畫中人物由左至右分別是紂王、比干、姜子牙、琵琶精。彩繪部分從分金線左右分邊,堵頭和人物比例都有明顯區分。














# 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 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 有著作權,請勿侵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