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未盡之地(3):廳頭的日章旗

圖片
       清代宜蘭城內出現許多重要的信仰和廟宇,各有各的傳奇。宜蘭新民堂被譽為鸞堂的濫觴,歷史故事豐富度不在話下。新民堂位於東門街,正好在清代宜蘭縣城衙門(原噶瑪蘭廳署)斜對面。日本時代自1895年展開,衙門曾經作為日人臨時行政中心,新民堂也在1898年被充作支金庫使用(日本銀行代理業務)。直到1899年10月2日臺銀宜蘭出張所設立,由臺灣銀行承接金庫業務後,才搬離新民堂。        日本人來臺,最初很難有大破大立的作為,縱使有日本國內官僚參與和資金挹注,治理臺灣始終欠缺人才。臺灣清代臺灣就已經是多元族群共處的境地,外來政府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要確保能和本地人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語言」當然至關重要。宜蘭在日本來臺隔年就創辦「國語傳習所」,這時候的國語是日語,直至終戰後的國語,還是外來語,變成北京話。在這座島上流傳幾百年的閩南話、客語、原住民語,仍是鄉土語言。        日方於1896年開辦的宜蘭國語傳習所位於東門的黃挺華宅,把古厝當成教室,這是近代學校教育的前身。國語傳習所 的招生,一開始就把目光放在地方菁英身上,首屆的學生不乏出身名門望族,非富即貴。有錢人的世界就是勇於挑戰,因此歷經時代驟變仍能捷足先登,不落人後。初代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畢業生30人,第1名是陳純精,僅一分之差的第2名是林澤蔡,第3名是林元弼,(註1)後者二人同樣來自宜蘭南門的林氏家族。宜蘭廳設治在宜蘭,不知是否考量地緣關係或是其他因素,日方選擇林澤蔡和林元弼作為政府的翻譯人員。陳純精回到羅東後,這位優秀人才後來就被日方派任作為羅東區長。不久,林澤蔡出任宜蘭區長。在1920年代地方制度改正,陳純精成為羅東街長,宜蘭街長則從此由日本人擔任,資料多集中於溪北。         從新民堂談到人才,這之間有些奇妙。新民堂的創始為李望洋,說起李望洋和新民堂的關係,重要性絕對是第一。但李望洋為前朝科舉制度下的官紳,政權轉隸後,初期是持觀望立場而未投身響應日政。然而,林家此時就有數名家族成員都在國語傳習所接受教育,除了林澤蔡和林元弼外,林元弼的弟弟林元輔也是學員,畢業成績第14名。林元弼和林元輔都和新民堂的關係直接,若要說起新民堂第一重要人物是李望洋,影響力第二就是追遠堂林家的人了。新民堂成為金庫的過程,居中的林家可能也出了不少力吧?有趣的是,臺灣銀行後來在宜蘭南門口卜地建築,用地也是在1906年向追

未盡之地(2):槍與百合

圖片
         「渭水路」始終留在許多宜蘭人的記憶中。宜蘭市中山路往南,過了舊城南路後,往羅東方向的省道,這條道路就稱為「渭水路」。渭水路顧名思義為了紀念「蔣渭水」,蔣先生的一生經歷很精彩,他是非武裝抗日的民族運動者,這條道路是戰後臺灣早期使用本島人命名的少數例子。 宜蘭市的舊南北大街,在日本時代有過很多名字,常見如「南門街」、「北門街」、「中街」,路名都是沿用前朝清代建城的思維,後期出現的名稱「本通」意味著主要道路,或是其他美名如「銀座通」、「臺銀通」,以都市設施的形象來取名。戰後,隨著民族主義的思潮爆發,本通就改名為「中山路」,取自中華民國精神領袖孫中山之名。孫文又稱孫中山,實際上「中山」二字,源自孫先生暫棲日本時的化名「中山樵」。近代在劉守成縣長執政的任內, 透過諮詢性公投,在約2成多的投票率下 ,結過於2003年註銷渭水路,改名「中山路二段」,蔣渭水不敵孫中山。渭水路的存續的這個歷史題,最後在幾年後找到了出路,2006年6月16日開通啟用北宜高速公路,由行政院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這是名人過去未曾走過的路,穿過蘭陽平原的千花百草卻不接地氣。 蔣渭水有半世在日治臺灣提倡民族和民主,早期的渭水路是宜蘭城外銜接溪南溪北的重要幹道,蔣渭水必然走過曾經的渭水路,說這是一條宜蘭的民主大道,未必會言過其實,宜蘭市公所、議會、法院都在渭水路上。那中山路連接著渭水路的城市地景,讓人好奇孫文和蔣渭水是否曾有過一面之緣?回到1913年夏天,孫文先生因革命失敗必須要逃往日本途中,曾短暫下榻臺北於「梅屋敷」,由於其身分敏感,總督府特別指示駐警讓旅館周圍戒備森嚴,蔣渭水曾急切想見孫文先生,雖然未能如願,但孫文有特別留信給蔣渭水,還贈與一枚開國紀念章。之後,蔣渭水〉在1915年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當起醫生,1921年經營春風得意樓當起酒樓老闆,從醫生到文人雅士的人脈聯動,1927年成立臺灣民眾黨,然而於1931年8月因病驟逝。2015年歸葬於故鄉宜蘭。 老照片裡的青年學子,身穿卡其服,頭戴大盤帽,腳上是「回力牌球鞋」。 特別是 人人背槍,是軍事訓練去打靶或是遊行呢? 可能是宜蘭高中或是宜蘭農校生,印象裡宜蘭市最近的軍事重地金六結營區沒有靶場,學生是步行去哪裡打靶呢?或者這真是一場慶典遊行,譬如說329青年節遊行?人物腳下的長影向著西北

黃挺華

         黃挺華,1886(清光緒12)年丙戌科生員例贈太學生(註1),住所位於宜蘭城東門街。1895年後政權轉隸後日本入蘭,1896年8月,黃挺華宅被徵用作為「宜蘭國語傳習所」,此為宜蘭近代教育的濫觴。 (註2)東門黃家為望族,雖然初期被日本人吃了豆腐,但黃家的地位和財力出眾,黃挺華之後成為殖民政府扶持的菁英,對家族事業是如虎添翼。          黃挺華自清代即是大地主,日治後 個人事業多元經營,從事雜貨買賣、地主、罐頭製造、糖業、水產等,是從 舊制轉型為新仕紳的代表 。已知個人資產於1912年底有5萬圓,為當時宜蘭街的有力人士。 1905年以黃鳳鳴 (註3) 為首的宜蘭漢人資本家31名,成立「宜蘭興殖組合」(註4),這是宜蘭最早成立的拓殖組合,按個人財力認購股權;黃挺華為最初主要股東之一,其持分十股出資額一千圓,擔任監察員(監事)。 1910年,設立「海產公司」出任公司長,海產公司事務所設在東門街,另有出張所二處及製造場三處,分別生產鳳梨等罐頭、海產品等。 (註5)1914年同黃式平、黃式謨、黃子安、林同隆共五人申請漁業許可,漁場範圍於東澳粉鳥林一帶。 (註6)關於公眾事業方面,日治報導有黃挺華善舉的紀錄。蘭陽仕紳於1907年響應官方號召,解囊捐助 澎湖救濟義金,黃挺華捐款12,000圓最多,捐款金額其次為莊贊勳二次累計11,000圓,捐款10,000圓者有林元弼、林梓成、林壬水、 陳尤結 等。 (註7) 備註: (註1)、黃挺華原 為宜蘭第一位貢生黃學海的姪孫。黃學海長子黃元清娶妻「黃余招」,夫逝無子,以恩貢生黃元炘之子黃挺華為繼。 (註2)、宜蘭國語傳習所於1896 (明治29) 年8月20日在東門黃挺華宅舉行開所典禮,於1898(明治31)年8月16日經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名稱,原址改設宜蘭公學校,1900年代遷至城東南外。國語傳習所期間招收的學員,非富即貴,多是富商望族的後代。透過近代教育及學習日語後,意味著畢業後的學生拿到新時代的入場卷。 黃挺華戶籍位於宜蘭街巽門二一、二五番地。 巽門二一番地約位於宜蘭市新民路上,東門派出所旁的鋒木魚酥羹號(已搬家),不知道是否為傳聞中黃學海一族、出了五貢七秀才的「衙門前黃宅」。 巽門二五番地約位於宜蘭市崇聖路上,舊宜蘭孔廟旁(孔廟已拆除今為中央市場停車場), 日本時代所在區域為「錦町」, 今日約為炎鐘中醫診

宜蘭廳本城堡宜蘭街「宜蘭輕便鐵道」

圖片
宜蘭輕便鐵道組合於1903設立,首先在1904/7蘇澳、羅東間開通,陸續興建經宜蘭、二圍,1913/5通車至大里簡;期間於1909建設自羅東至叭哩沙(即今羅天公路的前身),再於1914/5至九芎湖。 Ps. 貼圖翻拍自國立台灣圖書館臺灣愛國婦人第74卷廣告頁(1915)。 引用網址:https://kotaine.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html

未盡之地(1):土地銀行宜蘭分行

圖片
時間是一種魔法,有些事情會自然變得透徹清亮。戰後在宜蘭的金融勢力逐漸重振各自的版圖,各銀行的第一任經理都在時代的洪流裡,必須謹慎且目光宏遠的前進。宜蘭街上首先發出建築改建的是「宜蘭信用組合」的戰後第一任經理黃再壽,因為原建築毀於「大爆擊」空襲,臨時辦公室只能借用經理家中繼續營業。而緊鄰信用組合旁的「臺灣銀行宜蘭分行」,雖然時常被傳被空襲摧毀,但實際命運是倖存的老建築,但由於銀行空間不足且老舊,在第一任臺銀經理楊德旺的催生下,終於成功在1949年動工,1950年10月新大樓落成。除了改建新大樓外,有的銀行也仍舊維持在舊建築經營,如位於舊城中心的宜蘭商工銀行改組轉為「第一銀行宜蘭分行」後,1921年竣工的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就在原封不動下的繼續經營。 戰後不久,當彰化銀行設立於宜蘭市後,(註1)幾個月後,合作金庫和臺灣土地銀行也在宜蘭開設營業處了,彰銀、土銀和合作金庫都開設在南門的中山路上,距離臺灣銀行都很近。土銀在宜蘭開業起步的規模不大,1948年4月10日設立「臺灣土地銀行宜蘭辦事處」,銀行設立據點類型由下而上分為:辦事處、分行、本行(如果是外商銀行就是子行)。 土銀最早的事務所就選在日治時期的宜蘭郡役所(原宜蘭埤圳組合事務所),(註2)位於南門口五叉路的三角窗,地點和臺灣銀行相望,(註3)1950年土銀搬遷至郵局對面的街屋為第二代辦公室。1956年3月改三等分行,名稱為「臺灣土地銀行宜蘭分行」。1957年5月18日搬遷至光復路新建行舍。(註4)2014年12月開始改建,2019年7月29日土銀新大樓啟用。 如今在光復路上的土銀宜蘭分行,通稱「土銀」,這座金融機構的歷史有些特殊,土銀是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資產成立的金融單位,戰後作為協助政府推行土地政策的農業金融的上層機關。土銀在宜蘭市經過幾次行址的移轉,經第一任經理黃煥章的推動下,在宜蘭火車站前的光復路上,卜地興建新行廈。第一代的宜蘭土銀,外觀是現代主義建築,但巨大柱式仍散發出古典風格的韻息,1956年3月改三等分行,名稱為「臺灣土地銀行宜蘭分行」。1957年5月18日搬遷至光復路的新行廈了。演變成如今的宜蘭土銀大樓,至少在經過二次的大改建,但第一代的銀行建築是關鍵的里程碑,難得這段過往歷史能留影於書中,有種慶幸之感。 關於黃煥

地下宜蘭:朱日(朱陽光長老)墓

圖片
冬山公墓因為梅園生命園區計畫而展開宜蘭近年大規模的遷葬。遽聞在計畫區內原有 「聯勤第一被服廠在台亡故員工紀念碑」,然而於 2023年1月12日 調查無果,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和文慶哥選擇搭著11號公車在公墓裡繞了小半圈,我們二次約會都在墓園。陌生的風景裡有得有失,意外遇見冥誕有137歲的朱日墓,但正在敲除。旅程出現另一種選擇,聽朱家人說故事。 朱日(1886-1948)原為臺中豐原人,日本時代和弟弟朱水曾移居臺北,後來朱日偕妻朱林蜂娘(逝於大正年間)搬至宜蘭羅東,朱水則定居淡水。 朱日從小自學會說日語和臺語,略會漢字,原為日本聖教會福音使,最後輾轉成為「羅東真耶穌教會」的創設人。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為基督教新教之教派,為中國人創立的教會,此會先發起於上海,約1926年自中國傳至日治臺灣。1930年,船醫林悟真遷居基隆,邀來自嘉義的蔡聖民(1897-1993)到基隆佈道,而此時為羅東聖潔會福音使的朱日路經此地而受到浸禮,回到羅東後將聖潔會改為真耶穌教會,隔年成立教會。 最初是朱日、張紅蟳共同創立的祈禱所。 待教會成立後,朱日被立為「朱陽光」長老,之後在立張紅蟳為張明真執事。今日位於羅東南門的「真耶穌教會羅東教會」(羅東鎮南門路71號)創設於1931(昭和6)年2月24日。 支持朱日傳道的張紅蟳,同樣是羅東傳教史上的重要人物,隨著信仰的變化,張紅蟳家(羅東郡羅東街十八垺199番地)提供不同教派所用:羅東教會(1926年6月~1927年4月21日期間)、羅東聖潔( ホーリネス )教會(1930年代)、羅東真耶穌教會(1930年代)。想查找「張紅蟳」的資料,無奈在網路被淹沒在美食圖文裡。 朱家獨子「朱萬益」,自幼就受洗成為教徒,曾就讀於羅東公學校,最後畢業於宜蘭農林學校,成婚後其長子朱弘文出生於1943年。二戰後期日本在臺灣廣召自願兵,朱萬益曾投身軍戎前往印尼作戰。戰後踏上返鄉歸途,直至1950年才喜迎次子誕生,日後子孫滿堂共有四房。朱萬益人稱「寇桑」,戰後任職於羅東林管處,並於南澳工作站擔任站長,據聞曾率26名雇工開發林業地。 朱萬益曾於1978年重修朱日夫妻墓塋,為日式風格(方型墓碑,基礎為方型的塔狀三層漸次堆疊。)的墓葬形式,祖籍「羅東」。朱萬益家族墓則由第三代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