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檢番?老照片裡的建築試探

回想過往看過的一張老照片,這應是鋼筋水泥加強磚造的連棟建築,街屋在中段部分建有三樓。建築外觀為歷史式樣,立面為紅磚造搭配泥塑裝飾。過去不得其解此建築物的身分。好友班傑明在2019年精心準備的元旦禮物,其中由徐逸鴻老師出品的大稻埕文化地圖,這份資料對想認識臺北城的人是好用易讀的工具,是快速入門了解城市空間紋理的絕佳幫手。這次透過木也文化出版的大稻埕文化地圖,確定老照片背景裡的「臺灣第一劇場」和「大稻埕教會」,再參考google地圖,建築物有幸找出位置,地點在今日臺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74-178號位置。鄰近本建築的是位於重慶北路二段與保安街口有另一棟知名建築,原係大稻埕富商葉金塗之宅邸,今日為國際連鎖咖啡星巴克的保安門市。這兩棟建築物的關聯,很引人好奇?

葉金塗洋樓建於1927年,葉金塗因為生產鳳梨罐頭的事業而致富,人稱「鳳梨大王」。現址如今已由北福建設公司進行改建,留下保安街上的原始三層樓立面,而重慶北路上的立面則為仿建,富麗的紅磚建築與歷史式樣的裝飾風格,鮮明地流露出日治時期豪商巨賈的形象。山牆上清晰的「泰」字,代表葉金塗所經營的商號「金泰亨商行」,而建築上的鳳梨泥塑裝飾,則是葉金塗經營鳳梨罐頭事業的象徵,很符合鳳梨大王之稱號。葉金塗洋樓於1997年由建商收購,2002年改建落成完工後取名為「北福‧大稻埕」。

參考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這是因應日本政府治理臺灣有成而舉行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各地方遊覽地圖,在地圖上可以看出「金泰亨(商)行」和「大稻埕檢番」相鄰。金泰亨商行為葉金塗洋樓,而大稻埕檢番(株式會社)這其實是日本時代第一間專門管理臺灣藝旦(本島人藝妓)的機構。 早在日本治臺第二年就開設管理合法藝妓的機構「檢番」。日本人對於藝妓的管理單位稱為「檢番」,除了能使藝妓合法登記也能進行抽稅。藝妓是需要透過檢番取得合法執照才能經營,檢番也會追蹤藝妓的狀態,包含性病檢查和衛生宣導。日本藝妓有執照,但是臺灣藝妓不受管理,這對於主要經營臺灣人生意的酒家,無疑是少了一份專業把關的品質保證。1927年大稻埕的酒家事業還在蒸蒸日上,當時江山樓、蓬萊閣為大稻埕酒家的兩大龍頭,主打的臺菜宴席和臺灣藝妓都是風靡全臺,大稻埕商賈雲集成為當時臺灣八大行業的寶地。日治時期的臺北有三所檢番:臺北檢番、萬華共立檢番和大稻埕檢番;前二者管理日本藝妓,大稻埕檢番則管理臺灣藝妓。

莊永明老師的文章曾介紹大稻埕檢番:「蓬萊閣與江山樓同為大稻埕二大旗亭,蓬萊閣開業不久,兩家高級酒樓共同籲請當局設立「大稻埕檢番(藝旦管理機構」),於該年6月開業,開業式即在蓬萊閣舉行。」((摘錄自「大稻埕名酒樓之四:蓬萊閣」)

1927年由大稻埕知名酒家「江山樓」主人吳江山、「蓬萊閣」主人黃東茂之間所提倡需設置大稻埕檢番。(註1) 大稻埕檢番株式會社設置於1927年5月31日經過認可,事務所開業於臺北太平町五丁目五番地。(註2) 同年6月20日正式開業,並在蓬萊閣內舉行披露宴。(註3) 關於大稻埕檢番的設置地點,太平町五丁目五番地,約在保安街51號,地點鄰近今日臺北市立圖書館延平分館的西側街屋。至1935年的「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此時大稻埕檢番已搬至太平町三丁目。關於大稻埕檢番不同時期的地點變遷,以後有時間再做更詳盡的研究和佐證。而大稻埕檢番是否就是老照片上的建築是尚待釐清,建築物的其他可能也許和鳳梨大王商行有關係,這連棟的街屋有可能作為商行的倉庫嗎?
由於老照片上的建物立面裝飾呈現和葉金塗洋樓類似的語彙,尤其是圓盤型的飾帶浮雕,是一種裝飾特色,目前已知這種裝飾風格出現在大稻埕和剝皮寮街屋。照片裡的建築物可能和大稻埕檢番毫無關連,但作為此地區的文史探索,現在又更釐清一些。此建築物有無可能是葉金塗洋樓的附屬建物,曾懷疑可能作為金泰亨商行的倉庫使用。此建物躲過1945年臺北大空襲,街屋立面雖尚完好,但戰後不知何時建築遭到拆除,慶幸有老影像作為風華見證。如果建築尚在,當下重慶北路二段的風景應該會更美加分吧。作為臺北城市記憶的一塊拼圖,今晚默默又燒惱了。






註釋:

(註1)、〈大稻埕擬設檢番 計畫者為江山樓蓬萊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四板,1927-04-16。

(註2)、〈稻江檢番得認可  每五圓三時間內  本月中可以開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四版,1927-06-03。

(註3)、〈大稻埕檢番 披露會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四版,1927-06-22。




延伸閱讀:







(圖1.) 回想過往看過的一張老照片,這應是鋼筋水泥加強磚造的連棟建築,街屋在中段部分建有三樓。建築外觀為歷史式樣,立面為紅磚造搭配泥塑裝飾。過去不得其解此建築物的相關資訊,但透過木也文化出版的大稻埕文化地圖,確定老照片背景裡的「臺灣第一劇場」和「大稻埕教會」。




(圖2.) 照片裡的建物的背景裡出現「臺灣第一劇場」和「大稻埕教會」,因此可以確認地點是在臺北的大稻埕。由於臺灣第一劇場為大稻埕仕紳集資設立的豪華劇場,建築完成於1935年,開業正值始政四十年臺博會。第一劇場在戰後於1969年發生大火,爾後拆除,舊址已改建為大樓,今為延平北路二段的「第一企業中心」。照片裡出現一小角的禮拜堂山牆為大稻埕教會,禮拜堂落成於1915年,為大稻埕富紳李春生獨資捐地獻建,2002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圖3.)參考google地圖,老照片裡的建築物有幸找出位置,地點在今日臺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74-178號位置。原先猜測此建築可能是大稻埕檢番,但兩者可能毫無關係,照片建物身分仍尚待釐清。

日本時代的竹節水管好美,現代就是塑膠管,時代的眼淚,以前比較養眼。話說1935年因應始政四十周年臺博會,臺灣各地方的有錢的公司行號都更講求門面了。當時負責管理臺灣藝妓的機構「大稻埕檢番」搬到葉金塗開設的金泰亨商行隔壁(保安街和重慶北路口),好像也沒什麼奇怪。只是很好奇,葉金塗洋樓北側沿街的整排街屋,更像是商行建築的附屬設施,有點懷疑這整塊街區都是葉金塗洋樓的一部分,作為貨物倉庫。由於建築占地之大這樣也能合理解釋,葉金塗家的後花園為何能如此富麗了。




(圖4.)此建築為連棟式街屋,位於今日重慶北路二段174-178號,鄰近保民街口。街屋立面沒有招牌或是商號,因此不得而知建築物的使用性質,由於鄰近金泰亨商行(葉金塗洋樓,今改建為北福大稻埕), 一度懷疑照片裡的建築是金泰亨商行的附屬設施,因為街屋後方為葉金塗的花園,這排街屋可能作為倉庫使用。




(圖4.)推測老照片中的建築物位於
重慶北路二段174-178號,三層樓建築物的地點約在大同公司和橘色房子之間。




(圖6.)1947年6月17日美軍航照圖像,可以看出「照片建築」和大稻埕教會、臺灣第一劇場之間的位置關係。圖片標示使用日治晚期各機關之名稱。

 


(圖7.)1947年6月17日美軍航照圖像,可以看出「照片建築」和疑似大稻埕檢番位置、金泰亨商行(葉金塗洋樓)的位置關係。照片建築已經改建,地點在今日臺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74-178號位置。大稻埕富賈的建築,除了建築都是嚇嚇叫等級的華廈,豪華的中庭花園也是標配,葉金塗洋樓和陳天來洋樓的花園,都有一座鯉魚噴水池,以及高度達二層樓的假山造景,還各有一座中式的軒亭,是臺灣私人庭園中很經典的案例。




(圖8.) 1940年水道圖,引用自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此圖資可以看出此區域的建築線。




(圖9.)參考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這是因應日本政府治理臺灣有成而舉行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各地方遊覽地圖,在地圖上可以看出「金泰亨(商)行」和「大稻埕檢番」相鄰。金泰亨商行為葉金塗洋樓,而大稻埕檢番(株式會社)這其實是日本時代第一間專門管理臺灣藝旦(本島人藝妓)的機構。




(圖10.)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上可以發現早期的大稻埕檢番的位置,不同於1935年代的。此時期位於臺北太平町五丁目五番地。




(圖11.)1927年大稻埕檢番設立於太平町五丁目,1935年以前大稻埕檢番又搬至太平町三丁目。關於大稻埕檢番不同時期的地點變遷,仍待日後更詳盡的研究和佐證。而大稻埕檢番是否就是老照片上的建築是尚待釐清。此圖為1927年的「臺北市街圖」,引用自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











# 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 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 有著作權,請勿侵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