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潮味建築:煙斗栱

       臺灣傳統建築過去多著重在閩客文化的分野和細化,但在19世紀臺灣建築曾包含許多特色樣式,諸如廣府、福州、東山等風格,前者如臺南兩廣會館(毀於二戰)、中者為臺灣府儒考棚、後者為馬公天后宮。此外臺灣尚有一脈建築風格,值得作為探討,此為潮州式建築。

       臺灣潮汕建築多年來的論述,多停留於個案「臺南三山國王廟」(又名潮汕會館),主祀三山國王,配祀天上聖母與韓文公。廟體建築最後一次大修為清光緒13年(1887年),保留大量潮汕建築特色,如雙檁、嵌瓷、龍頭櫸、彩繪、白牆青瓦等。其實除此以外,臺灣潮州建築由於歷經改築、重組,建築特色從濃厚逐漸稀釋,因此各地尚存繁多案例值得探究。

       潮州建築的木栱具有鮮明特色,栱身為方柱形,外型是厚實粗壯,原鄉的說法為「屐」,屐的原意指木製的鞋,被引用為簷口挑檐的建築構件。屐頭會因為造型的變化,而以其形命名,如「龍頭屐」、「飯勺屐」等。

       在潮州建築中,有一種以栱狀出挑的屐頭,僅見於清代,在南洋有人稱為「煙斗栱」。煙斗栱是一種斷面接近正方形的栱構造,栱身先水平微微起翹再向上彎弧,栱頂再接方斗。煙斗栱一詞由陳耀威(1960~2021)建築師於馬來西亞檳城所採集,此命名傳神。煙斗栱分佈於中國華南的漳南潮汕至韓江流域沿線的廟祠民居,是一種在漳潮粵交界的「區域型」建築特色,在潮州地區尤為典型。

       而今日在臺灣竟然有保留完好的煙斗栱,能證明潮州建築在臺灣亦曾開枝散葉!臺灣目前已知在彰化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彰化威惠廟(又名聖王廟,主祀開漳聖王)二處建築仍保留煙斗栱。二棟的主體建築棟架可能是清光緒時期古物。以前對潮汕建築尚無概念,透過比對分析後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其他臺灣出現過煙斗栱的案例尚有:嘉義新港大興宮(存在)、苗栗苑裡慈和宮舊廟(消失)。這次發現真的非常驚豔,足以證明潮州式建築匠藝曾在臺灣落地生根,而且在中部地區占有一席之地。

      謝謝友人Sunny用照片討論讓我醍醐灌頂。謝謝康老師帶我進入潮味建築的視界。彰化關帝廟的煙斗栱的栱身彎弧呈現接近四分之一圓,線條碩美。今年就先用彰化關帝廟的煙斗栱照片,作為揭開潮風汕脈的起步~(灑花)! 



第一稿發布:2022.02.14
第二稿修正:2022.04.12、2022.04.25
第三稿修正:2024.02.15




【圖1】 彰化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建築的煙斗栱。



【圖2】 彰化威惠廟(主祀開漳聖王)建築的煙斗栱。



【圖3】馬來西亞檳城韓江家廟(潮汕會館)建築的煙斗栱。煙斗栱一詞出自陳耀威建築師考察。




【圖4】龍頭屐。臺南三山國王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