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一)

        北埔是臺灣重要的茶產區,主力茶種為「青心大冇」,早期生產製造烏龍茶。姜瑞昌(1886–1953)在北埔庄長任內曾經於19303月成立北埔茶業組合,隔年舉辦高級烏龍茶品評會,大舉提升北埔茶的聲譽。【註1

北埔茶界名人必會提到姜瑞昌和姜阿新(1901–1982)。姜瑞昌和姜阿新分別是北埔姜家派下新姜、老姜的代表人物。老姜為姜秀鑾派下,新姜為姜秀鑾侄孫輩姜滿堂派下。北埔曾有三大茶廠,分別是以老姜的姜阿新為首的「北埔庄茶業組合北埔工場」、「北埔庄茶業組合大坪工場」,及以新姜的姜瑞昌為首的「北埔瑞昌茶業組合」。【註2】兩家的主要茶品皆含紅茶和包種茶,前者略以推廣製造紅茶為重,後者則以包種茶為主。紅茶是西方飲茶文化的主流,包種茶是一種烏龍茶,是漢文化的茶品。

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一般而言,包種茶成品是條索形,烏龍茶成品是球型,差別在於團揉工藝。包種茶和烏龍茶同屬半發酵茶,但包種茶的發酵度更低,注重香氣,因此茶湯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更迎合日本市場。北埔為重要茶產地,早期以烏龍茶為大宗。1920年戰後世界經濟蕭條,烏龍茶輸出下挫,爪哇茶傾銷美國,臺灣烏龍茶市場銳減,包種茶外銷量逐漸超越烏龍茶。茶價波動攸關茶農生計和茶商利潤,大正年間製作包種茶的技術在臺灣並未普及。官方就曾經在北埔庄各地舉辦研習活動,目的是推廣包種茶製造。19259810日,新竹州農會曾派人到北埔開設包種茶製造講習會,上課地點就選在北埔姜氏家廟內。【註3】北埔自開始學習「南港式包種茶」後,在姜瑞昌的積極推動下,逐漸發展並改良出帶有花香型的北埔式包種茶,約1932年起開始量產。【註41932–1933年間,姜瑞金曾數度拜訪「臺北市茶商業公業同會」。【註5

1937831日,由姜瑞昌、姜瑞金等新竹各地紳商集資創立登記「臺灣茶業株式會社」以應茶葉市場的龐大需求。【註61940年,北埔的茶園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峰。19414月竹東郡境內竹東、北埔、峨嵋、寶山、芎林、橫山等各街庄所有茶廠,整合成為「竹東茶業株式會社」, 由姜阿新擔任社長,由此確立北埔茶業的核心地位。【註7

北埔的名茶「膨風茶」的發跡就是源自北埔姜家的姜瑞昌和姜阿新。膨風茶也是烏龍茶,昔稱「番庄烏龍」,今稱「東方美人茶」。因為幼嫩茶芽經過小綠葉蟬的刺吸(著蜒),茶菁經過輕焙火重發酵製成,發酵程度接近於烏龍茶,茶葉為條型,其茶湯風味有熟果香和蜜韻而聞名。至今在北埔茶山,不同茶品繼續隨著四季孕育而生。春季溫度低適合做發酵度低的包種茶,到夏季小綠葉蟬數量更多,此時溫度高,夏茶更適合來製作發酵度高,如紅茶、東方美人茶。

戰後初期,臺灣茶因應不同時代和市場需求,茶商和茶農都在靈活變化,新姜和老姜的茶場發展各有榮景。姜阿新因為獲得怡和洋行、三井的支持,進入世界紅茶市場,其事業版圖迅速擴增。姜瑞昌等人開設的「臺灣茶業株式會社」於19471月底改組為「臺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於同年12月,姜瑞昌偕同臺北至新竹的茶商、茶業公會等籌組設立一間茶業聯營公司,以大稻埕陳天來四子陳清汾(1910–1987)為首,姜瑞昌擔任監查人。這些歲月裡的交織往事,如風似雲。北埔的茶,和北埔的人,總有著說不盡的流長韻味。




備註:
【註1】島袋完義(原著)、宋建和(翻譯),《北埔鄉土誌》1935年發行,1985年新版,頁129
【註2】潘美玲〈北埔與峨眉茶產體制之比較〉《客家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85
【註3】〈學製包種茶〉《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5.09.04
【註41930年代,臺灣當時的花香型包種茶,製成材料有茶菁和料花;料花皆為香花,用薰花來增加茶葉的香氣。料花種類以茉莉、玉蘭、素英(素馨花)、黃枝(梔子花)四種為主。
【註5〈日誌(一)〉,《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40-040300-0001。
【註6〈臺灣茶業會社の創立總會〉《臺灣日日新報》第5版,1937.09.01
【註7】潘美玲〈北埔與峨眉茶產體制之比較〉《客家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86






【圖1】北埔姜氏家廟,1924年竣工,隔年有新竹州農會在此舉辦包種茶製造講習會。




【圖2】北埔姜氏家廟的天井、過水廊、正廳。建築大木作為金萬派徐清,石雕為惠安辛阿救團隊,彩繪為廣東大埔邱玉坡、邱鎮邦父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