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李春生洋樓昔影

       李春生洋樓,是大稻埕一頁消失的風景。據說大稻埕會熱鬧起來,是來自清末時期李春生和板橋林家的共同合作。李春生(1838-1924)出生於廈門,是一名經營洋行買辦而致富的商人,他的住所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靠歸綏街口一帶,是由數棟不同時期的建築所構成的建築群,其中包含洋樓、洋行和傳統合院建築等。李春生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自清代晚期發跡,躍升成為稻江茶商,之後又在日本統治的舞台成為仕紳代表,李春生的生平經歷涵蓋商業、金融、教育、政治、宗教等,是推動臺北城歷史的一位時代巨人。


李春生洋樓位於大稻埕李厝街,日治時期屬於永樂町,戰後初期地址曾經是臺北市歸綏街246巷。「歸綏街246巷」前身即是「李厝街」,246巷拓寬後併入歸綏街。李春生洋樓是三層樓的近代建築,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特色為紅白相間的牆面、立面的半圓型玄關、壁柱和三角楣山牆。這棟建築物的內部格局不明,就連外觀照片也不多。李春生洋樓位於現今臺北市歸綏街250巷口,根據舊航照影像,1982年李春生洋樓仍尚在,1983年已經變為一棟大樓。關於建築雖然有許多待解之謎,但我們可以從這棟洋樓看出李春生的經濟實力。


臺灣20世紀的近代建築,受到日本引進西洋建築風格影響,1920年代以前多以典雅復古的建築樣式,1920年代以後則逐漸走向現代建築。李春生洋樓應該是大正後期到昭和前期興建,紅磚造的洋樓曾經在大正時代在臺灣興起風潮。1919年臺灣總督府落成,是當時東洋最高的紅磚造建築,成為日本扶植臺灣政權的門面。總督府原透過競圖,脫穎而出的設計圖出自辰野今吾的弟子「長野宇治平」,輾轉經過修改,最後在營繕科森山松之助進行藍圖修改,奠定臺灣總督府最大的特色在於塔樓和紅白相間的牆面表情。由於長野宇治平和森山松之助都是日本近代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學生,因此總督府傳承了「辰野式」,這樣的建築風格逐漸從官方走入民間,仕紳逐漸嘗試改造家屋並在外觀上模仿再詮釋,洋風建築成為階級間的追求。或許李春生洋樓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但不意謂李春生洋樓是辰野式,廣義而言是屬於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李厝街的李春生洋樓「推測」建造於1920年代,但有另一棟洋樓年代更早,位於李厝街旁的港邊街,地點就在民生西路423巷和環河北路交叉處的忠和公園。明治31年(1898)就曾有報導指稱李春生於港邊街新蓋的洋樓,(註1) 因為遭遇風災水災 而洋樓前一進崩塌。這棟洋樓很有可能只是磚木石構造的建築,有鑑於這次災情的經驗,李厝街的洋樓改採用近代化材料和工法。


李春生篤信耶穌基督,是臺灣基督老教會的奠基者。李春生資助蓋的大稻埕禮拜堂的建築其實和他家的洋樓有點像,但可惜大稻埕沒有留下真實的李春生宅,就連這座教會也是拆了後重新蓋回的建築,但幾稀遺跡也足夠這些故事繼續流轉於筆墨之間。其實,李春生家族於昭和時期另興建一棟洋樓,(註2) 門牌是甘州街44號,位於大稻埕教會旁,於2003年拆除改建,僅有部分建築構件保存。(註3) 李春生還曾於歸綏街和環河北路交叉位置開設洋行,這棟建築的特色在於連續有變化的紅磚拱圈、灰塑多層次的線腳以及欄杆的綠釉磚飾。此洋行建築讓人聯想起1906年落成的淡水姑娘樓。洋行於1983-1984年間拆除。紀錄老屋是人世百態的縮影,面對分離雖然無語也很戲謔。這幾張黑白老照片於四月中旬購得,大約是1970年代後期所拍攝,作者不明。僅以這篇文章獻給所有熱愛洋樓的大家。洋樓萬歲!



註釋:

註1、〈幾兆焚如〉《臺灣日日新報》第三版,1898-11-16。

註2、崑翫山房,「甘州街的李春生洋樓」,2014。

註3、保安捌肆(Boan84),「甘州街44號李氏洋宅」,2015。




歷史傳送門:

1、「李春生」,維基百科。

2、楊欽堯《李春生之生平自敘》,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李春生–白手起家的稻江巨商」,開拓文教基金會。

4、凌宗魁,「臺北環河南北路洋樓」2018。

5、水瓶子,「李春生家族的洋樓」,2020。





【圖1.】李春生被譽為臺灣茶之父,他是促成大稻埕發展成商業中心的關鍵人物。李春生家族位於李厝街(今日為歸綏街)的洋樓,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樓高三層,建築特色有紅白相間的牆面、半圓形的玄關(加陽台)和三角楣山牆等。此照片約攝於1970年後期。


【圖2.】參照1903年的「最近實測臺北全圖」,可以看到河濱有一棟建築物標示「李春生」,這可能是最早洋樓位置。這棟洋樓約建造於1897-1898年,位於港邊街上,建築格局有二進,第一進是店鋪,作為洋行的買辦。後來李春生於港邊街和李厝街鄉接位置再蓋近代化的洋樓,推測建造於1920年代。圖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圖3.】白先勇於1983年出版的《臺北人》書本以李春生洋樓作為封面。




【圖4.】李春生洋行,位於歸綏街和環河北路交叉附近,今已拆除。照片為李乾朗教授攝於1972年。圖片引用來源:李梅樹紀念館





【圖5.】李春生洋行,拍攝於1970年代後期。圍牆除了牆基唭哩岸石外,紅磚牆已抹上灰泥修整,入口原本的「門柱」拆除改建為「ㄇ型」的院門。




【圖6.】李春生洋行最大特色在於連續變化的拱圈、灰塑多層線腳以及欄杆有綠釉磚飾。本建築因環河北路拓寬而遭拆除。圖片引用自李乾朗教授著作《臺灣建築史》1979年出版,頁366。




【圖7.】李春生洋樓位於歸綏街上,從航照影像中可以看出洋樓、古厝和洋行三者共構的建築群。此外,李春生洋樓屋頂疑似有開設老虎窗,古厝為二進雙護龍格局,洋樓和古厝間有花園。洋行前有一條溪流(民生西路423巷)可以直通淡水河。圖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圖8.】李春生洋樓於1982年8月航照圖上尚在,1983年10月原址已經變成一棟大樓。鄰近環河北路的李春生洋行至1983年仍能見得,1984年變成大樓。圖資來源:農林航空測量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