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盡之地(3):廳頭的日章旗

清代宜蘭城內出現許多重要的信仰和廟宇,各有各的傳奇。宜蘭新民堂被譽為鸞堂的濫觴,歷史故事豐富度不在話下。新民堂位於東門街,正好在清代宜蘭縣城衙門(原噶瑪蘭廳署)斜對面。日本時代自1895年展開,衙門曾經作為日人臨時行政中心,新民堂也在1898年被充作支金庫使用(日本銀行代理業務)。直到1899年10月2日臺銀宜蘭出張所設立,由臺灣銀行承接金庫業務後,才搬離新民堂。 日本人來臺,最初很難有大破大立的作為,縱使有日本國內官僚參與和資金挹注,治理臺灣始終欠缺人才。臺灣清代臺灣就已經是多元族群共處的境地,外來政府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要確保能和本地人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語言」當然至關重要。宜蘭在日本來臺隔年就創辦「國語傳習所」,這時候的國語是日語,直至終戰後的國語,還是外來語,變成北京話。在這座島上流傳幾百年的閩南話、客語、原住民語,仍是鄉土語言。 日方於1896年開辦的宜蘭國語傳習所位於東門的黃挺華宅,把古厝當成教室,這是近代學校教育的前身。國語傳習所 的招生,一開始就把目光放在地方菁英身上,首屆的學生不乏出身名門望族,非富即貴。有錢人的世界就是勇於挑戰,因此歷經時代驟變仍能捷足先登,不落人後。初代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畢業生30人,第1名是陳純精,僅一分之差的第2名是林澤蔡,第3名是林元弼,(註1)後者二人同樣來自宜蘭南門的林氏家族。宜蘭廳設治在宜蘭,不知是否考量地緣關係或是其他因素,日方選擇林澤蔡和林元弼作為政府的翻譯人員。陳純精回到羅東後,這位優秀人才後來就被日方派任作為羅東區長。不久,林澤蔡出任宜蘭區長。在1920年代地方制度改正,陳純精成為羅東街長,宜蘭街長則從此由日本人擔任,資料多集中於溪北。 從新民堂談到人才,這之間有些奇妙。新民堂的創始為李望洋,說起李望洋和新民堂的關係,重要性絕對是第一。但李望洋為前朝科舉制度下的官紳,政權轉隸後,初期是持觀望立場而未投身響應日政。然而,林家此時就有數名家族成員都在國語傳習所接受教育,除了林澤蔡和林元弼外,林元弼的弟弟林元輔也是學員,畢業成績第14名。林元弼和林元輔都和新民堂的關係直接,若要說起新民堂第一重要人物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