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1895年近衛師團於枋橋林本源園邸留影之謎

圖片
近來重溫一張老照片,關於地點的謎底讓人感到好奇。這張照片是日本近衛師團1895年於枋橋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的留影,數位圖檔取自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和維基百科,後者圖檔解析度最是清晰。 以這張照片而言,拍攝地點的討論,多年來有些各異其趣的方向,位於林本源園邸的何處始終成謎。本文嘗試根據此近衛師師團的照片,試圖分析照片裡呈現的空間元素,並提出幾處線索作為分析資料和延伸探討。 一、照片裡的燕尾建築之推測 近衛師團照片的背景遠方(圖右)出現一棟醒目的建築物, 此建築屋頂帶有燕尾翹脊,而且格局 「最少」是二進的建築。照片上的這二進建築,因為是前低後高,猜測是前後廳,露出燕尾屋頂的是前廳。綜覽林本源邸內的發展,有燕尾的建築為「三落大厝(光祿第)」,此為林家的公媽廳。三落大厝今為「三落帶雙護龍」的建築,但如果回推至1895年的照片,若將拍攝地點「推測」為三落大厝,似乎此時並「沒有護龍」。由於三落大厝的調查研究,很少討論到建築物的發展歷程,讓我好奇的問題是:三落大厝的護龍可能是1895年後加建的嗎? 實際上若不拘泥於文獻,建築是會說話的;三落大厝的護龍什麼時候興建,建築物本身的痕跡亦可考證。三落大厝的正立面有幾件事情,透露出建築物的時代差別。大厝的牆面都採用石砌牆作為牆基,並使用斗子砌磚作為牆身。根據石砌牆基的石材色澤,門廳的石材顏色帶了一點點的黃褐色,護龍的石材色澤均勻都是灰色的,前者運用了大量的砂岩,後者全數都是觀音山石。除了石材的差異以外,斗子砌磚的尺寸完全不同、牆面的水車堵作法也不同、窗櫺大小不同,上述差異都顯示三落大厝的二護龍有「選材」和「作法」上的明顯不同,透露出護龍的特別。 其實,正廳和護龍的興建年代不同,這是常見的。比對近衛師團的照片後,推測板橋林家光祿第在1895年當時並未出現護龍。 二、照片裡的亭子之推測 第一次看到照片時,最先 會注意到的是近衛師團的背景是一座亭子和石欄杆。 關於亭子是「軒亭(和建築相連)」或是「景亭(獨立設施)」這表示亭子的用途和機能,此點值得討論,會在文末說明。另一個元素石欄杆,在照片右下角有些許露出。 石欄杆表示可能有高地落差,這是一種界定不同空間性質的圍籬元素。照片中的石欄杆下方由於出現了「倒影」,很自然聯想到水面,石欄杆作為水池的邊緣,在林本源園邸的別處花園也是處處可見。...

礁溪樂園的稻荷社

圖片
★坐火車去湯仔城 礁溪,為宜蘭12鄉鎮市之一,礁溪臺語為「乾溪」,形容此地的地表溪水長期乾涸。溪床無水,實際是轉為地下伏流水。礁溪最大的地理特色是擁有臺灣少見的平地溫泉。在吳沙入墾後有在此處設立「湯圍」,古名「湯仔城」,湯意指熱水,湯泉就是熱泉;在今日礁溪德陽村一帶,即是早期的噶瑪蘭人舊社的「奇立丹社」,奇立丹噶瑪蘭語是「鯉魚」或「熱水」的意思。 「湯圍溫泉」在清代已有文人雅士讚譽為「蘭陽八景」。但溫泉早期被視為災害,農作物時常受熱水所傷,扭轉溫泉形象,使之成為觀光資源,要等待日本人來宜蘭以後,礁溪開始有溫泉旅社(1906年起)、公共浴池(1915年開設),泡湯成為一種生活風雅,至此礁溪溫泉進入大眾視野,只差臨門一腳。 開啟礁溪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大正8年(1919年)11月15日,宜蘭線鐵道「礁溪驛(今礁溪車站)」的啟用,蘇澳至礁溪間的鐵道通車。大正13年(1924年)2月25日,宜蘭線鐵「草嶺隧道」舉行貫通式。 同年4月24日,礁溪––頭城鐵道開通式,5月後宜蘭線鐵道進入最後完工階段。宜蘭線鐵道於同年11月30日舉行全通式,至此和基隆港、臺北形成一日生活圈,更銜接到縱貫線。鐵道為礁溪帶來大量人潮,都是因為溫泉浴場慕名而來。 ( 註1)不少學校的修學旅行也很喜歡停留在礁溪。 除了鐵路運輸,大眾在交通選擇上,可以搭乘宜蘭至頭圍(今頭城)間的自動車(公車),來礁溪遊浴。 ★車站外的風景 走出火車站後,礁溪名山: 硞仔山(或稱鵲子山)就能映入眼簾,日本時代因山形獨立酷似日本名山,得到「礁溪 富士山」之美名。 遊客自礁溪驛 下車後,沿著驛前道路直行,就能看到「樂園」的招牌。早期道路旁曾經種有木麻黃(後來改為亞歷山大椰子),在林蔭道步行很愜意,不用十分鐘內即可抵達。樂園大門石牆邊的緬梔(雞蛋花)是迎賓的妝點,春夏二季裡會有甜美的花香。 ★礁溪「樂園」 礁溪驛前通很短,路底就是名為「礁溪樂園」的溫泉勝地,這曾是宜蘭的臺、日籍仕紳為了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後為昭和天皇)來宜蘭的下榻之地,民間集資打造的溫泉旅宿遊憩地,約在大正11年(1922年)的年中開始運營。 裕仁親王來臺之旅並未踏進宜蘭,礁溪樂園沒有接待到這位遠道而來的皇族貴賓。樂園因為設施...

大稻埕李春生洋樓昔影

圖片
        李春生洋樓,是大稻埕一頁消失的風景 。據說大稻埕會熱鬧起來,是來自清末時期李春生和板橋林家的共同合作。李春生(1838-1924)出生於廈門,是一名經營洋行買辦而致富的商人,他的住所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靠歸綏街口一帶,是由數棟不同時期的建築所構成的建築群,其中包含洋樓、洋行和傳統合院建築等。李春生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自清代晚期發跡,躍升成為稻江茶商,之後又在日本統治的舞台成為仕紳代表,李春生的生平經歷涵蓋商業、金融、教育、政治、宗教等,是推動臺北城歷史的一位時代巨人。 李春生洋樓位於大稻埕李厝街,日治時期屬於永樂町,戰後初期地址曾經是臺北市歸綏街246巷。「 歸綏街246巷」前身即是「李厝街」,246巷拓寬後併入歸綏街。 李春生洋樓是 三層樓的近代建築,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特色為紅白相間的牆面、立面的半圓型玄關、壁柱和三角楣山牆。這棟建築物的內部格局不明,就連外觀照片也不多。李春生洋樓位於現今臺北市歸綏街250巷口,根據舊航照影像, 1982年李春生洋樓仍尚在,1983年已經變為一棟大樓。關於建築雖然有許多待解之謎,但我們可以從這棟洋樓看出李春生的經濟實力。 臺灣20世紀的近代建築,受到日本引進西洋建築風格影響,1920年代以前多以典雅復古的建築樣式,1920年代以後則逐漸走向現代建築。李春生洋樓應該是大正後期到昭和前期興建,紅磚造的洋樓曾經在大正時代在臺灣興起風潮。1919年臺灣總督府落成,是當時東洋最高的紅磚造建築,成為日本扶植臺灣政權的門面。總督府原透過競圖,脫穎而出的設計圖出自辰野今吾的弟子「長野宇治平」,輾轉經過修改,最後在營繕科森山松之助進行藍圖修改,奠定臺灣總督府最大的特色在於塔樓和紅白相間的牆面表情。 由於長野宇治平和森山松之助都是日本近代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學生, 因此總督府傳承了「辰野式」,這樣的建築風格逐漸從官方走入民間,仕紳逐漸嘗試改造家屋並在外觀上模仿再詮釋,洋風建築成為階級間的追求。或許李春生洋樓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但不意謂李春生洋樓是辰野式,廣義而言是屬於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李厝街的李春生洋樓「推測」建造於1920年代,但有另一棟洋樓年代更早,位於李厝街旁的港邊街,地點就在民生西路423巷和環河北路交叉處的忠和公園。明治31年(1898)...

獅頭山靈塔(超昇靈塔)

圖片
      獅頭山位於臺灣新竹苗栗二縣交界山區,因山形似獅子蹲踞而得名,海拔 491 公尺,為臺灣小百岳之一。 2001 年納入臺灣參山國家風景區。這裡是臺灣齋佛教寺院首屈一指名聞遐邇的信仰聖地,戰前信眾已達14-15萬名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介紹獅頭山說:「 梢に靈鳥啼き,谷に靈泉が走り,山上にに白亞の靈塔がそびえる」,意思是「樹梢上有靈鳥鳴唱,山谷間有靈泉奔流,山頂上有白色靈塔拔地而起。」,文中的靈塔就是獅頭山最醒目的建築物 。           塔是印度佛教樣式墓地的專門建築,梵文為「浮圖(浮屠)」,中文譯作「塔婆」,簡稱為塔。塔最初的樣式為覆盆式的半圓形建築( Stupa ,卒塔婆或稱窣堵坡),佛教傳至中國,結合樓閣式建築,發展出中國特有的佛塔。          「靈塔」位於獅頭山勸化堂的前山山頂,是 一座高 80 尺(約24公尺) 的煉瓦造的塔樓,建築用途為納骨塔, [1] 基座約 2 公尺高,塔身六層八角,第一層為佛 堂,第二層到第六層 供各方善信寄放火化後的骨灰 ,進塔事宜須向勸化堂主事者辦理。 [2] 塔剎為覆缽和寶瓶造型。靈塔周圍附設有火葬場,位於山腹處。火葬為臺灣受到日本影響,這是受到西化風俗影響,當時政府都有明確的火葬場管理規則,不少當時的名家士紳都慢慢接受新式的葬儀形式。火葬場周圍附屬設施「推測」可能包含舉行告別式的齋場,但目前沒有證據。            靈塔最初建於 大正 8 年( 1919 ) ,但同年因地震崩塔而停工。勸化堂改聘請士林賴阿珍司負責督建靈塔工事, [3] 最終順利完工, 落成式於大 正 10 年( 1921)11 月 14 日舉行 , [4] 這天是農曆十月十五日,也是每年招魂祭舉行的日子。賴阿珍在獅頭山不只參與建造靈塔 ,昭和 2 年( 1927 ) 接手獅頭山開善寺的改建工事。 [5]            獅頭山曾於昭和 2 年( 1927) 透過民眾票選列入臺灣十二勝。昭和 10 年( 1935 ) 4 月 21 日中部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