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慈諴宮媽祖廟前殿後步口的虎邊石堵,石雕上款:昭和3年御大禮、下款:改築委員「邱木」敬獻。龍邊石堵捐獻者為郭坤木,兩堵是昭和3年(1928)敬獻。郭坤木為士林著名的資本家。邱木和郭坤木都是日治士林街的地方仕紳,二人發跡關鍵都是具備有良好的教育因素,因而成為當地的權力菁英。(註1)已知邱木的住宅位於「士林街240番地」(註2),和郭坤木宅邸都同樣位於新街。
邱木是士林慈諴宮日治時期修建的重要出資者之一,現今在媽祖廟內的功德堂內可以看到邱木芳名。
★邱木的背景經歷
邱木(1892.01.15 –?),士林人。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卒業(1911.03.28),取得正式教師資格,曾任大稻埕公學校教職一年(1911.03.31–1912.03.30)、八芝蘭公學校(註3)教職四年(1912.03.31–1916.03.17)。後來曾受南洋商賈郭春秧(1860-1935)(註4)邀請至廈門作為家庭教師。因時逢中國動盪,據悉僅數月就返臺。
回臺後,成為臺灣製糖社員,陸續加入板橋林家事業擔任要職:長房林熊徵(1888-1946)(註5)經營的「淡水製糖場」成為主事、林本源鶴記事務所主任(鶴記之名應為林糖社長林鶴壽)。此後邱木曾與林鶴壽(註6)經營鶴木產業株式會社(1925),其他相關事業有:馥泉製氷株式會社社長、株式會社同榮商會社長(電器機具商)、士林庄青年團團長等。
邱木為人樂善好施、濟弱扶貧。對於地方公眾事務參與熱切,如士林慈諴宮媽祖廟數次重修建築費的寄附。
★士林敬老會發起人
大正14年(1925年),林本源鶴記主任邱木,以個人名義發起敬老宴。緣由是在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之際,邱木正在東京辦事,幾陷不測,禱天默祐,幸得平安歸里。二年後,邱木在自家酬神,大開宴席,邀請地方官紳和高齡者,舉凡年齡70歲以上之老者,總計有80幾位的老者,(註7)以士林區長、83歲的楊錫侯代表謝辭。(註8)當日,由邱木主催設立士林街的「敬老會」,受邀的老少賓客在士林慈諴宮媽祖廟正殿前合影記念。
為了要涵養大眾的敬老精神,往後的敬老會活動曾由士林青年會在1929年2月11日續辦,活動地點在士林公學校講堂,當時受邀80歲的老者有50幾位,青年會贈送長者一人一根壽杖。(註9)「青年會」為日本政府扶植的地方組織,具有掌控各地青年之目的,同時推崇社會服務。士林青年會長是邱木。
邱木的事業多元,曾經營交通船事業。大正10年(1921年)7月27日,由邱木經營的淡水河發動機船(使用燃油引擎的船隻)正式運營,航線為淡水和大稻埕二地,提供貨客使用的船舶,服務想要前往淡水海水浴場(註10)的遊客,一名乘客的單程票價(片道料金)為20錢。航班運行有考量潮汐漲退,每日早上七點從淡水發航,下午三點自大稻埕返航。(註11)
★邱木和板橋林家的糾紛
由於邱木曾任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的管家,曾受林鶴壽重用。林家長房林熊徵創辦華南銀行,林家為最大股東,邱木曾識拔簡萬銓進入華南銀行任職。(註12)邱木和林家長房、三房的關係曾經良好,後來卻分別有糾紛情事。
昭和10年( 1935年)4月,鶴木產業株式會社的大股東林鶴壽,控訴邱木橫領、背信、私造文書等罪,邱木逃至廈門,臺灣方面向對岸發布將邱木拘引。邱木引渡後,於1939年5月9日,法院判刑有期徒刑3年定讞。戰後,邱木和板橋林家仍有私下互動。民國41年(1952年),花甲之年的邱木再次因偽造文書,捲入林家長房林熊徵身後的血胤爭訟。
★邱木在戰後的發展
邱木戰後的事業發展的相關文獻稀少。已知曾任:打狗土地株式會社接收委員、唐榮鐵工廠顧問、厚生橡公司顧問等。跨足影視業,玉峰影業公司董事長。玉峰影業為林搏秋(1920–1998)創辦,林搏秋夫人林邱寶月的父親是邱木。玉峰影業為戰後臺語片時代的重要電影公司,林搏秋為臺語片的重要推手。玉峰影業出品電影代表作,如《五月十三傷心夜》,導演林搏秋,監製邱木。
民國64年(1975年)士林國小80周年校慶,校友邱木受邀返校。
★謝誌
感謝士林慈諴宮測繪團隊老師和夥伴們的關照,讓我在工作過程能發現這麼特別的歷史人物。感謝吳儉鴻老師願意分享寶貴的照片和資料,讓我得以跨越歲月的鴻溝,更親近邱木的生命史。
備註:
(註1)、盧建名,《誰統治士林─士林社區權力結構與權力菁英之分析》,東吳大學論文,2001。
日據時期士林的權力菁英以「地方仕紳」為主,包括:潘光楷、吳文明、郭邦光、郭坤木、林阿嬰、曹賜固、何開盛、李玉聰和邱木。此時期菁英產生的重要因素包括:「教育因素」,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成為菁英的重要關鍵;「職業因素」,日據士林的地方仕紳多為實業家和醫生,而「家世背景因素」在此時期成為─隱性因素,對菁英的產生發揮間接的影響。
(註2)、目前已知的戶籍地址有二種說法
士林街240番地;《臺灣人士鑑》(日刊一周年版)1933,頁36。
士林街244番地;「邱木履歷資料」1916。
(註3)、臺灣第一所學校為1895年在日人在芝山巖所設立的「芝山巖學堂」。1896年1月1日,發生六氏先生事件。1896年4月22日,改名為「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巖學堂」。同年6月1日,改名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1896年10月1日,改名為「八芝蘭公學校」。1904年11月3日,遷址於今日士林國小校址。1921年,改名為「士林公學校」。1941年,改名為「士林國民學校」。終戰後,1946年,改名為「臺北縣立士林國民學校」。1949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國民學校」。1974年,改名為「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國民小學」迄今(2024年)。
(註4)、郭春秧(1860-1935),出身福建省同安縣的南洋貿易商人。
(註5)、林熊徵(1888.11.05-1946.11.27),原名慶綸,字薇閣,號肇權,辛亥革命後,改名為熊徵。板橋林家長房林維讓之長孫,其父林爾康(益記),同時過繼給伯父林國棟(飲記)、伯父林爾昌,一人兼祧三房。1919年,由林熊徵發起,偕同海外華僑鉅商集資創辦華南銀行。
(註6)、林鶴壽(1894-?),板橋林家三房林維德之次子。出資建造鼓浪嶼八卦樓(1907-1930)。
(註7)、〈個人之敬老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5.05.19。
林本源鶴記主任邱木氏。因前年關東大地震之時。在京謀事。幾限不測。家人憂之。禱天默佑。幸得平安歸里。去十七日在士林自家酬神。宏開祝宴。邀里中男女。七十以上之高齡者。計八十餘名與宴。又邀官紳列席。席定。邱木氏敘禮。有七星郡守代理郡視學祝辭。次楊錫侯氏為老人代表謝辭。獻酬交錯。極盡歡娛。乃各扶鳩歸去。個人之設敬老會。其邱氏為嚆矢者歟。當此道德凋敝之秋。此舉於社會人心。與以好影響不少也。
(註8)、楊錫侯(1842–1927),士林人,漳州籍。1896年芝山巖學堂發生六氏先生事件,楊錫侯曾經出面懷柔勸降簡大獅。明治33年(1900年)3月授配紳章。士林區長(1901–1905)。後移居苗栗後龍,長男楊敦謨為後龍公醫。晚年搬回士林外雙溪自宅安居。楊錫侯和士林慈諴宮之關係,楊錫侯是第二任的主任委員,第一任為潘永清,第三任為潘光楷。
楊敦謨(1886–?),楊錫侯之長男,1907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1908年派任後龍公醫。1919年楊醫師回臺北服務於蘆洲(和尚州)、士林各公學校。1924年,於苗栗後龍開設「扶蘇醫院」,設備和醫術堪稱一流,有齒科和產婦等醫療服務。曾任後龍庄協議會員。
參考資料:《臺灣列紳傳》1916,頁54。《臺灣日日新報》。
(註9)、〈士林青年會の敬老會 十一日開催〉《臺灣日日新報》第5版,1929.02.08。
(註10)、臺灣最早的海水浴場為位於基隆沿海的大沙灣海水浴場(1902年設立)。淡水海水浴場為1904年、明治37年所設立。最早淡水海水浴場位於「油車口」,並非沙崙仔,沙崙海水浴場已經屬於北海岸,二地的海水浴場在景觀上的差別在於和觀音山的距離,油車口的淡水海水浴場離觀音山最近,原址滄海桑田,昔日的沙灘已成為淡海營區、海巡署、淡江大橋北橋頭等。油車口沙灘上很早就設有燈塔,為臺灣唯一設置於河口地的燈塔,今日所見為「淡水港燈塔」。
最早以前,大眾若要前往淡水海水浴場,原先最快方式是搭火車到淡水驛(今淡水捷運站),接著轉乘陸路和水路前往海水浴場,1909年從淡水驛前往海水浴場可搭車、搭船或步行,轉乘車資一人25錢、轉乘船費一人12錢。1921年,由邱木經營的交通船─來往淡水大稻埕二地的渡輪,船資一人20錢,費用更親民了。邱木的渡輪可能會停靠在油車口附近,渡船頭位置待查。
(註11)、〈海水浴と發動機船 淡水で二十七日から實施〉《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1921.07.29。
(註12)、士林人「簡萬銓」自日本留學返臺後,受邱木識拔,引薦進入華南銀行任職,戰後當上華南銀行總經理。
參考資料:「士林聞人剪輯」,2024.07.21瀏覽。
參考資料:《臺灣日日新報》、《公論報》等。
【圖1】士林慈諴宮前殿後步口的虎邊石堵,落款:昭和3年御大禮之秋、
改築委員「邱木」敬獻。石雕戲齣:苦肉計周瑜打黃蓋。
【圖2】邱木主催成立的「敬老會」在士林慈諴宮正殿前合影。
臨席的長者多穿著漢服,第一排婦人皆有纏足。
照片落款日期為大正14年(1925年)3月17日。
# 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 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