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北台灣傳統彩繪(四)中脊檁雙龍彩繪,以許連成作品為例。

      臺北彩繪名家 許連成(1919-2002)司的作品是傳統藝術跨時代的指標,由於許連成 司的彩繪背景以家傳、自學居多,因此許氏的畫稿中常散發兼具傳統和創新的風格,值得重視。

        中脊檁為傳統漢式建築的主屋樑,是架在木結構上方位置最高的一根橫木,又稱為大樑。上樑儀式就是指建造新屋時架上中脊檁的禮俗,中脊檁因為地位重要,上樑前多會施加彩繪,多以祥圖瑞獸為題。本文以許連成 司的中脊檁
雙龍彩繪為觀察對象。

        目前個人已記錄的許氏最早中脊檁彩繪作品,位於新店十四張劉氏家廟,此為一鋼筋水泥之漢式建築,許連成 司在戰後早期少數倖存的全殿彩繪作品,完工於1962年。劉氏家廟為新北市文化資產,2011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於環狀線捷運工程進行整體拆解解體保存,將來會在「十四張歷史公園」內重建。許連成 司畫稿本身有許多古韻之處,如龍圖的作品非常豐富,神房內的殿龍、中脊的雙龍和門神的裝飾物等。

        許連成 司早期的龍圖有些特色,如龍鬚的基部是位於下眼瞼,而不如晚近別派作品龍鬚基部位於鼻翼、臉頰、龍嘴處。連成 司 早期筆下的龍身會在安金後再施以墨線描繪龍麟,龍鬃、角、鰭在以漸層色(化色)表現。關於主色,連成司有採用藍色的作品不少,因為拜讀謝大的觀察論述而留意,覺得是其早期特色。如早期龍嘴處有藍白化色的火焰紋。另外,許氏作品圖稿線條區塊分明,用筆顯得精煉謹慎。臺北地區傳統版型的龍彩繪,成為許家班彩繪作品的特色之一。

另一例作品,和新店十四張劉氏家廟相差十年多,同為臺北彩繪名家 許連成 司的中脊雙龍彩繪,完工於1973年,地點於臺北頂泰山巖前殿,2014-2015年全殿經劉家正 司重新彩繪。過往提及許連成 司的經典作品,頂泰山巖絕對具有代表性。回首頂泰山巖前殿的中脊彩繪舊貌,無論構圖或是風格都很有特色,題材為雙龍八卦圖。雙龍的構圖很有古韻,龍角基部有雙渦紋(位於龍耳上方)(第一分枝前鈎和後鈎),龍鬃有兩層穿插的表現;全身安金,臉部均勻點墨,龍身以墨線描繪鱗片。龍鬚的位置可作對比,左者龍鬚位於鼻翼,右者龍鬚位於下眼瞼。此作品龍圖五官較寬平,為許連成 司作品中少見的呈現,不若許氏筆下常見的長臉略戽斗的龍圖,畫稿非常古樸。過去曾推測此例有重描前人舊作的可能性,但亦有可能完全為許連成 司的作品。

許連成 司完成的中脊雙龍彩繪,雙龍採左公右母的配置,公龍張口(一定露齒),母龍閉口(或半張口)。龍鬃早期為綠色,後期出現紅藍綠配色。腹甲以白或紅色為主。龍麟畫法前後期也有些小變化

        有一個特色在於龍鼻,1973-1974年開始許連成 司在中脊的彩繪雙龍作品,筆下的龍圖似乎是開始出現紅鼻子,不同於早期龍鼻同全臉漆金的做法。關於龍的紅鼻子,應該是有演變過程。舉例在宜蘭景陽花磚的作品,早期龍沒有紅鼻子,何時受到影響,這點值得分析。

       此外,1974年臺北蘆洲保和宮前殿中脊彩繪上,公龍張口出現「獠牙狀」,關於獠牙狀的龍,可以在保留日本時代彩繪的五股西雲巖發現。

(待續)



      (圖1)、臺北新店十四張劉氏家廟(歷史建築)正廳中脊檁之雙龍八卦彩繪,為北部彩繪名家  許連成 司於1962施作的作品。許連成 司筆下的龍,圖稿承襲自北臺灣的傳統,整體具有古韻。觀察其特色有:龍鬚的基部位於下眼瞼、龍身安金再施以墨線繪鱗、嘴巴的火焰為藍白化色。龍腮和鰭相連。




   (圖2)、桃園統天宮正殿中脊雙龍彩繪,許連成司 作品,年代推測為1963年。龍圖相似於新店十四張,龍鬚的基部位於下眼瞼,龍臉漆金,嘴巴的火焰為紅白化色。龍腮和鰭相連。




     (圖3)、許連成 司的早期中脊彩繪作品,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圖譜,如龍圖、八卦周圍的草花。根據許連成 司筆下的龍圖,或許是近代北部彩繪中少數匠司系統可端睨出具有傳統特色的紋樣。頂泰山巖的中脊彩繪的龍圖五官較寬平,細節較多,畫稿非常古樸,不若許氏筆下常見的長臉略戽斗的龍圖(如新店十四張劉氏家廟)。補充,蘆洲保和宮前殿(1974)和頂泰山巖前殿(1973)的中脊雙龍彩繪畫風相近。




    (圖4)、臺北頂泰山巖前殿的中脊雙龍彩繪,1973年許連成  司作品。此為右龍,龍鬚出自於下眼瞼。左公右母,母龍略張嘴。龍角基部有雙渦紋(位於龍耳上方),龍角的第一分枝向前鈎。其他特點,龍鬃有兩層穿插的表現;全身安金,臉部均勻點墨,龍身以墨線描繪鱗片。龍腮和鰭分開,龍鰓處的鰭為紫白化色。




    (圖5)、臺北蘆洲保和宮前殿的中脊檁龍彩繪,1974年許連成  司作品。畫稿輪廓線不同,頂泰山巖用細線,蘆洲保和宮使用粗線。雙龍配置為左公右母,圖為母龍,閉口狀,犬牙外鈎。龍鬚基部位於鼻翼,龍鼻不同於早期和龍臉使用安金,此時期龍鼻為紅色。龍腮和鰭分開。




  (圖6)、臺北萬華高氏宗祠正廳的中脊雙龍彩繪,1972年許連成  司作品。




    (圖7)、臺北頂泰山巖前殿的中脊雙龍彩繪,1973年許連成  司作品。此為左龍,龍鬚出自於鼻翼。左公右母,公龍張口露齒。龍角基部有雙渦紋(位於龍耳上方),龍角的第一分枝向後鈎。龍腮和鰭分開,龍鰓處的鰭為紫白化色。




    (圖8)、臺北蘆洲保和宮前殿的中脊雙龍彩繪,1974年許連成  司作品。雙龍配置為左公右母,圖為公龍,張口露齒狀,出現獠牙。龍鰓處的鰭為紅白化色。龍鬃有紅藍綠三色。龍角的第一分枝向後鈎。龍麟畫法不同於頂泰山巖,比較像是魚鱗。龍腮和鰭分開。




 (圖9)、臺北蘆洲保和宮前殿的中脊雙龍彩繪,許連成  司承攬,1974年施作、1994年重修。此例可以看出後期的變化:龍頭明顯縮小、龍鼻的紅鼻頭和鼻樑間有輪廓線分隔、龍腮和鰭相連、龍角的雙渦紋消失、龍珠變大、臉部輪廓線變成單線(耳、下唇維持雙線)。




 (圖10)、大溪永安宮的彩繪為許連成晚年作品,2001年許連成時值83歲,在永安宮留下壁畫、門神和中脊彩繪。此時許連成的中脊雙龍的龍鬚都改由鼻翼長出。




 (圖11)、臺北五股西雲巖正殿為「雙棟」結構,有中脊檁(主樑)、棟檁(副樑),二者皆作雙龍彩繪,已知為日本時代的彩繪作品,詳細時間待考。五股西雲巖為臺北地區現存少數彩繪對場作的日治案例。因此五股西雲巖的雙棟分別為二派匠司彩繪施作,根據龍的圖稿可以看出二者風格。相同之處如龍鬚的基部位於下眼瞼。不同之處,中脊檁(圖上方)的龍,龍鼻和臉部同金色;棟檁(圖下方)的龍,龍鼻唯紅色。值得一提,中脊檁的龍,和近代許連成 司留下的作品有相似的神韻,期待更多考證。




(圖12)、臺北五股西雲巖正殿為「雙棟」結構,有中脊檁(主樑)、棟檁(副樑),二者皆作雙龍彩繪,已知為日本時代的彩繪作品,詳細時間待考。此為中脊檁雙龍彩繪,左邊公龍細部,張口獠牙狀。龍腮邊緣有鰭(紅色的鰭狀物)(龍腮和鰭分開)。嘴巴的火焰為藍白化色。




(圖13)、臺北五股西雲巖正殿為「雙棟」結構,有中脊檁(主樑)、棟檁(副樑),二者皆作雙龍彩繪,已知為日本時代的彩繪作品,詳細時間待考。此為棟檁雙龍彩繪,左邊公龍細部。張口狀,上顎露門牙,下顎露獠牙。龍腮邊緣無鰭,龍鬚部位於下眼瞼。額頭有火紋。紅鼻子。嘴巴無火焰。




(圖14)、臺北周氏宗祠中脊雙龍彩繪,作者年代皆未知。資料來源:李奕興《臺灣傳統彩繪》1995,頁169。




(圖15)、臺北周氏宗祠中脊雙龍彩繪,作者年代皆未知。資料來源:李奕興《臺灣傳統彩繪》1995,頁169。此為中脊檁雙龍彩繪的公龍細部。




(圖16)、臺中林氏宗祠正殿中脊檁雙龍彩繪。林氏宗祠的大木為彬司派陳應彬承攬,彩繪出自臺北畫司團隊,作品落款可見「稻江」、「深野山人」,可知拿筆畫司出自大稻埕。彩繪年代約1924年。此為中脊檁雙龍彩繪的公龍細部。




(圖17)、臺中林氏宗祠正殿中脊檁雙龍彩繪。林氏宗祠的大木為彬司派陳應彬承攬,彩繪出自臺北畫司團隊,作品落款可見「稻江」、「深野山人」,可知拿筆畫司出自大稻埕。彩繪年代約1924年。此為中脊檁雙龍彩繪的母龍細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