鵞鑾鼻社的鯨骨鳥居

       鵞鑾鼻燈塔在日本政府治臺時期被譽為大日本帝國最南端的境地,是南臺灣的名勝地標。日人於燈塔旁設立神社「鵞鑾鼻社」,鎮座日是1929年12月7日,神社祭祀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能久親王、大物主命、崇徳天皇等神明       鵝鑾鼻附近的芎蕉灣為東洋捕鯨株式會社的捕鯨基地,因而鵞鑾鼻社的最大特色是一座用鯨魚顎骨製成的鳥居。由「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奉獻「長鬚鯨」的鯨骨作為鳥居,於1930年4月13日竣工。以長鬚鯨的下顎骨作為鳥居的「柱」,以木頭做為「貫」,並運用鯨魚右肩胛骨作為鳥居的「額束」,題字「奉獻」,鯨骨鳥居以珊瑚礁岩砌築台石。鵞鑾鼻社以鯨骨作為第一進鳥居,神明鳥居作為第二進鳥居。第二進鳥居旁的陳設戰利品為二門大炮。戰前鯨骨鳥居曾經重修,從台石(基座)高度來看有明顯差異。戰後政權轉隸而拆除,鯨骨去向不明。



(圖1)、1930年由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奉獻「長鬚鯨」的下顎骨作為「鵞鑾鼻社」的第一進鳥居的柱,再以木頭做為「貫」,並運用肩胛骨作為鳥居的額束,額束題字「奉獻」,鯨骨鳥居以珊瑚礁岩砌築台石。下顎骨內側寫著「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此為日本海外神社使用鯨骨鳥居的特例。戰後政權轉隸而拆除。本文圖片資料引用自「臺灣記憶」網站。



(圖2)、鵞鑾鼻燈塔全景。燈塔旁曾經由民間設立一座神社「鵞鑾鼻社」,特色為鯨骨鳥居。圖片來源:《臺灣》寫真帖。



(圖3)、鵞鑾鼻社遠景。鯨骨鳥居似乎曾經整修過,跨度似乎有差別。此外,鳥瞰圖裡有拍攝到一座石碑,位於本殿旁,這座記念碑應是下村宏(筆名:下村海南)所寫的「黑潮歌碑」,這是高十二尺(約363公分)的花崗石碑,約1930年完工,此碑已消失。



(圖4)、鵞鑾鼻社第一進鳥居「鯨骨鳥居」,可以發現鳥居前後期的石砌基座高度明顯不同,連帶鯨魚骨頭(長鬚鯨的下顎骨)搭建鳥居的跨度不同。左圖年代約1933-1937年,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右圖年代約1941年,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典藏,國立臺灣博物館臉書。後期鯨魚骨頭有更埋進去基座,石砌基座增高的原因推測是為了加固鯨骨。



(圖5)、鵞鑾鼻社鳥居旁有社號碑。本殿旁有一座記念碑,此為下村宏(筆名:下村海南)所寫的「黑潮歌碑」(如圖右),建造於1930年,然而此碑已消失。神社內有第二座石碑為武藤信義所寫的「武藤將軍記念碑」(註1),1933年底完工,如今尚存。




(圖6)、鵞鑾鼻社最初只有本殿,後來本殿前有新增拜殿。比較圖可看出拜殿和本殿屋頂寬度有明顯不同。




(圖7)、吉田初三郎繪圖,臺灣八景之一鵞鑾鼻,1935年。可以看到鵞鑾鼻燈塔旁有鵞鑾鼻神社。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圖8)、根據1935年出版的繪葉書,這是由日本畫家吉田初三郎繪製的風景鳥瞰圖,題材為臺灣八景之一的鵞鑾鼻,裁圖將神社部分放大。圖上可見鵞鑾鼻神社的最大特色「鯨骨鳥居」。此時本殿前已有拜殿。值得注意的是參道旁有兩根方形的物體,推測這應該是傳聞中的二座石碑。靠近本殿拜殿的石碑是「黑潮歌碑」,銘刻下村宏(筆名:下村海南)寫的和歌,建造於1930年,然而此碑已消失。神社內靠近第二進鳥居的是第二座石碑「武藤將軍記念碑」,銘刻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的墨寶,1933年底完工,現況尚存(註2)。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註釋:

(註1)、另一座石碑是由日本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1868-1933)元帥生前揮毫、由臺南市石工所雕鑿的記念碑,於1933年12月中旬建立,此碑如今尚存,地點於高雄海關員工訓練活動中心內(鵞鑾鼻社舊址)。

(註2)、武藤將軍記念碑現況情形,延伸閱讀:〈鵝鑾鼻員工訓練中心〉《河畔小築》201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