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諸峰君:張錦燦和張李德和
戰後,合作金庫買下「諸峰醫院」並進行改建,民國55年(1966年)8月1日新廈落成。時隔40年,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在嘉義合庫建築的一樓牆面,掛上由陳澄波在昭和10年(1935年)繪製的〈琳瑯山閣〉油畫說明牌。這幅畫作是陳澄波和醫院主人的友情見證,卻曾傳出遭到燒毀。時光如畫,諸峰的歲月更替,一葉知秋...
▲醫生們和畫家們
嘉義有許多老醫館,牽繫著大時代裡發光發熱的人們。諸峰醫院為婦產科醫院,執業醫師為張錦燦(1890—1970)。張錦燦為嘉義名門清貢生張元榮(1857—1943)之四子,大正2年(1913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註1)醫學校在學期間於大正元年(1912年)結婚。畢業後,先於臺南大病院工作,之後至後壁菁寮初開醫院,名為「諸峰醫院」,長女「張女英」於後壁出生。大正10年(1921年)購買嘉義西門外土地(演武廳舊址),回到嘉義開設同名的醫館。昭和4年(1929年)新洋樓落成,同年諸峰醫院迎來開業十五周年。
張李德和(1893.5.6—1972.12.11),字連玉,為西螺望族清儒學訓導李昭元之長女,詩畫融通。和張錦燦成婚後,追隨張氏醫職生涯。至張錦燦於嘉義再開設諸峰醫院,定居嘉義。張李德和成為藝壇才女,醫院二樓的書房畫室,命名為「琳瑯山閣」,作為藝文沙龍。醫院後方的庭園水池,收羅花木奇石和養蘭,名為「逸園」。張李德和別號「羅山女史」,又名「逸園主人」、「琳瑯山閣主人」。這些以張李德和為主的個人空間,是近代女性獨立空間的少見輪廓。
嘉義名畫家陳澄波(1895—1947)和張家二位主人是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張李德和年長陳澄波兩歲,陳氏在嘉義公學校畢業前一年,張李氏適巧轉入該校任教,二人交情深厚亦師亦友。日本時代臺灣官方舉行的美展以臺展和府展為主,分為西洋畫、東洋畫二部。陳澄波專攻油畫參加西洋畫部。張李德和主要向林玉山學習礦物彩(戰後改稱膠彩)參加東洋畫部。陳、張李氏都多次獲得美展的肯定和殊榮。昭和10年(1935年)陳澄波繪製的〈琳瑯山閣〉油畫贈與張家收藏。陳澄波個人相簿裡也保留不少張家的照片,包含張家的全家福照,(註2)昭和11年(1936年)張元榮先生八十歲在醫院時敏堂的照片,(註3)昭和14年(1939年)張李德和以〈蝴蝶蘭〉參加府展東洋畫部獲得特選與總督賞,作品在展覽現場的照片。(註4)
張家育有二子七女,個個才學出眾。長子「張兒雄」子承父缽,投身杏林。(註5)長女「張女英」和次女「張敏英」都是自日本女子大學畢業。張家子女的婚姻網絡,涵蓋臺灣五大家族。昭和6年(1931年)長女女英與顏滄海成婚,(註6)顏氏為基隆巨賈顏國年長男。昭和15年(1940年)次女敏英與林正雄成婚,(註7)林氏為霧峰林家林資彬長男。霧峰林家和嘉義張家這場婚宴,特別邀請陳澄波作為證婚人。
戰爭後期,昭和20年(1945年),盟軍空襲大轟炸嘉義市,造成車站前的繁華街區(榮町、西門町)付之一炬。(註8)張錦燦、張李德和的醫師朋友黃文陶(1893—1970),他是嘉義有名的外科醫師,經營「上池醫院」。(註9)遭受空襲砲彈炸傷的病患,都會送至上池醫院救治。空襲對醫院的影響,不只是傷亡數字。諸峰醫院沒有避過空襲被炸毀,波及琳瑯山閣。終戰後,政權轉隸,日本撤臺,國民政府轉進接管。張家於原址重建諸峰醫院並復業。
▲沒有局外人
民國36年(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延燒風波在三月遍及各地。3月2日,嘉義爆發軍民衝突,嘉義民眾組成的民兵圍困國府軍,軍隊人數不足,轉退守水上機場,機場被民兵包圍。3月11日,由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派出的八名地方領袖作為「和平使」,分坐二車前往水上機場內談判,後來全數被羈押,三人釋回,四人被公開處決,一人遭刑求但倖存。18日陳復志、25日潘木枝、陳澄波、柯麟先後於嘉義車站前公開槍決。
陳家人領屍後,只想趕快運回遺體,陳家人曾私下想找張錦燦醫師幫忙,但據聞張家沒有正面回應,最後是陳家人自理。陳澄波在關押時寫給兒子的遺書,死後輾轉來到家屬手中。其中在家人生活方面,特別提到「請錦燦先生照顧」,可見二家的關係。然而,張家疏遠噤聲,(註13)情非得宜。
3月10日夜晚,設籍於臺北市的顏滄海和顏張女英一家,遭國府軍先後逮捕,經過多日刑求,後來因家族極力救援,最終有被釋回。(註14)顏家、張家都捲進風暴,也是受難者。顏滄海的姪子顏惠民在遭捕獲釋後,為躲避政治迫害,攜家偷渡到日本,此舉形同放棄在臺產業。顏家雖無人遭難,但顏家的雄厚資產始終受外界覬覦。
張家三女張敏英自日本東京女子大學畢業回臺後,與京都醫大畢業的林仲琛結婚。林仲琛出身彰化北斗望族,(註15)然而家族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受創而沒落。(註16)
嘉義二二八後,陳澄波成了不能說的名字,張家收藏的〈琳瑯山閣〉據傳是燒毀了。直到陳澄波汙名洗刷前,相關畫作都消失在公眾視野。張李德和則持續活躍於嘉義的藝文、養蘭會、政商界。有一說認為與權力共舞,是張李德和活下來的方式。(註17)
後來張家變賣房產搬離嘉義,主因是要協助顏家周轉。戰後因種種因素,顏家內外衝突加劇,由大房顏滄海主掌的「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以下簡稱基隆二信),民國54年(1965年)一度面臨資金缺口。張錦燦夫妻變賣諸峰醫院,舉家離開嘉義至臺北依親於五女慧英。將家中收藏的三百多本詩集及園中的花木奇石一部分贈送嘉義紅卍字會。然而,時局複雜加上資金不足,民國55年(1966年)最終由官方扶植基隆本地的省議員謝清雲(1915—1972)接手基隆二信,地方勢力洗牌。謝清雲是基隆市長謝國樑的阿公。
▲嘉義合庫買地起建
合作金庫銀行嘉義分行的門牌是「嘉義市西區國華街279號」。國華街位於清代嘉義舊城外,為日治嘉義市區改造時期所鋪設的街道,約在1909—1910年形成。早期這塊土地曾作為演武廳,由張錦燦於大正10年(1921年)購得,地籍為嘉義街嘉義字西門內七八番地(1932年改編臺南州嘉義市榮町二丁目四五番地),在此建築洋樓,開設諸峰醫院。現今的嘉義合庫就是諸峰醫院的舊址。
戰後之初,臺灣金融面臨交接和整合,原臺灣產業金庫改組為臺灣省合作金庫,成為臺灣大型商業銀行和公股行庫之一,並在各縣市設立營業處。「合作金庫嘉義支庫」開業於民國36年(1947年)11月1日。(註18)民國54年(1965年)合庫買下諸峰醫院,拆除後新建營業所。民國55年(1966年)8月1日新廈落成,當日邀請時任糧食局長李連春(1904—2001)參加典禮。李連春為臺灣近代糧政重要人士,出身於臺南後壁菁寮。
民國95年(2006年),由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在市街上安設58幅陳澄波油畫的畫框(架)。其中,在嘉義合庫一樓牆面,掛上由陳澄波在1935年繪製的〈琳瑯山閣〉油畫說明牌。歲月在這裡的痕跡,只留下陳澄波的筆觸了。
備註:
(註1)、「卒業證書授與式概況(醫學校第十二囘)」(1913-04-25),〈大正2年4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03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0203a006。
(註2)、「張李德和(二排左二)、張錦燦(後排左一)家族照」,「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Chen Cheng-po Cultural Foundation」,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2025.03.03瀏覽。
(註3)、「張元榮80歲紀念照」,「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網站,2025.03.03瀏覽。
(註4)、「張李德和作品〈蝴蝶蘭〉」,「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網站,2025.03.03瀏覽。
(註5)、1953年,長男張兒雄在諸峰醫院內開設「張兒雄外科醫院」。
(註6)、〈顏張兩家の慶事〉《臺灣日日新報》夕版第2版,1931.09.16。
(註7)、「霧峰林資彬長男林正雄與張錦燦女兒張敏英結婚紀念照」,「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陳澄波舊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2025.02.28瀏覽。https://chengpo.org/....../%E9%9C%A7%E5%B3%B0%E6%9E....../
(註8)、在二次大戰期間,嘉義市區於1945年4月3日與5月1日遭到美軍空襲,其中4月3日造成市區1901棟房屋全毀。來源: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前衛出版社,2015,頁197。
依據「1945年嘉義市舊航照影像」(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從嘉義驛(今嘉義車站)前的大通(中山路)、二通(中正路)沿路週邊建築均遭炸毀。嘉義溫陵媽祖廟(朝天宮)、三山國王廟(廣寧宮)、諸峰醫院等都毀於嘉義大空襲。
若想了解嘉義大空襲,可延伸閱讀:陳世岸〈空襲的記憶:燃燒的嘉義市〉,「ChiayiWiki走讀嘉義俱樂部」,2024.07.03。
(註9)、昭和8年(1933年)黃文陶醫師購置當時有「檨園」之稱的處所,並沿用先前執業的原醫院空間使用。晚年歇業後,將醫館土地捐作為市場使用(今嘉義東市場靠中正路側),建築拆除,今已不復存在。
(註10)、黃旺成(1888—1979),號菊仙,新竹人。1911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曾任教於新竹公學校(1912—1918),短暫經商,後在臺中擔任蔡蓮舫家的家庭教師(1920—1925)。1925年起積極投入臺灣文化協會的全島性演講活動,並擔任《臺灣民報》記者,成為臺灣民眾黨的要角,在1939年底曾因反日而被拘禁近1年。他曾數度赴中國,並參與臺灣史上首次的地方選舉,當選新竹市會議員(1935—1939)。戰後任《民報》主筆(1945—1947),對陳儀政府多所批評。二二八事件後避往中國約1年後回臺,遞補臺灣省參議員,前後約2年。亦曾參與《臺灣省通志稿》與《新竹縣志》的撰寫工作。資料引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2025.03.03瀏覽。
根據《黃旺成先生日記》,昭和6年(1931年)8月15日,黃旺成自阿里山行程結束後,早上9點5分搭火車下山,下午2點半歸抵嘉義,至諸峰醫院短暫休憩、洗臉後,去吃了冰淇淋(アイスクリーム;ice cream),又去蘭記圖書部買書。回嘉義驛,搭乘4點44分的北上列車,10點10分回到新竹下車。
蘭記圖書部,黃茂盛(1901—1978)創辦之書店。戰後改名蘭記書局,已歇業,地址為嘉義市中山路367號。蘭記書局隔壁為蓬萊食品店,嘉義老字號西點店。從諸峰醫院到蘭記書局,距離約100公尺。走路不到五分鐘。
(註11)、林玉書(1882—1965),字臥雲,號香亭、六一山人,以字行,嘉義水上人。明治30年(1897年)嘉義國語傳習所畢業後,進入臺灣總督府嘉義病院擔任翻譯。因為有志從醫,得到嘉義病院藍澤院長推薦,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00—1903)。醫校畢業後,返回家鄉於嘉義病院就職。林玉書是嘉義第一位臺籍西醫師,專攻內科與小兒科。後於明治40年(1907年)開設「慎德醫院」。詩書畫俱佳,善繪松竹,好蘭藝、圍棋,晚年退隱高雄南園。
(註12)、〈鴉社書畫月例會〉《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9.07.06。
(註13)、「...將板子鋪好,放在客廳裏,被打到的槍口血水一直往外流,一直往外流,家裡的棉花不夠,去買,沒人敢賣給我們,一個平日交情最好的醫生,姓張,他也不敢來,誰都不敢來。」受訪者:陳碧女(陳澄波次女),《嘉義驛前二二八》1995,頁167。
「...要擡爸爸回來,連擔架都借不到,找了幾家相熟的醫院都不敢借,只好用門扇
板,和幾個叔叔一起去擡回來。」受訪者:陳重光(陳澄波長子),《嘉義驛前二二八》1995,頁185。
(註14)、〈顏張女英〉,「國家人權記憶庫」。2025.03.02瀏覽。
(註15)、林仲琛,大正6年(1917年)生於彰化北斗。昭和11年(1936年)臺北高等學校理科畢業。昭和16年(1941年)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戰後初期搬至基隆開設「林外科醫院」,至民國76年(1987年)退休。退休同年搬至美國馬里蘭州,專研俳句。
(註16)、李知灝,『「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特選:張麗子與其母張李德和』,「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2025.03.03瀏覽。
原文摘錄:在母親的用心栽培下,張麗子在繪畫、書道、家政、運動等方面多有表現,後與京都醫大畢業的林仲琛結婚。林仲琛出身彰化北斗望族,然家族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受創而沒落。張麗子戰後移居基隆市,後移民美國。
(註17)、潘家欣,〈這段歷史,是我們該填的坑:陳澄波密碼豪好看啊!!!〉「潘家欣的沙龍」,2018.11.21發布。2025.03.03瀏覽。
(註18)、合作金庫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產業組合協會」,創立於大正12年(1923年),由全臺灣290餘間產業組合(相當於戰後的合作社)聯合組成。昭和17年(1942年),改組為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昭和19年(1944年),因太平洋戰爭,再度改組,分成臺灣產業金庫與臺灣農業會兩個機構。臺灣產業金庫專職於金融事業。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民國35年(1946年)10月5日,臺灣產業金庫改組為「臺灣省合作金庫」,屬性為特種經營的金融機構(不具銀行身分)。民國74年(1985年)取得法人資格。民國90年(2001年)1月1日,合庫配合金改政策,改制為「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各地「支庫」改為「分行」。
合作金庫銀行嘉義分行地址:嘉義市西區國華街279號

【圖1】嘉義「諸峰醫院」為張錦燦醫師所經營的婦科醫院。該土地位於嘉義舊城西門外,原為日治初期演武廳舊址,張錦燦於大正10年(1921年)購得。昭和4年(1929年)洋樓落成,一樓為醫館,二樓有張李德和的書房畫室,名為琳瑯山閣。張錦燦曾於昭和12年元旦刊登賀正廣告於《臺南新報》,個人介紹是「嘉義市臺銀西側公會堂通 諸峰產婦人科醫院嘉義產婆講習所 所長張錦燦」。圖片來源: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

【圖2】諸峰醫院內曾開設漢學堂。門口懸掛「時敏堂」由嘉義文人莊伯容(1864—1932)書,另有一面匾額為「仲景遺徽」,二幅年代都是1929年。「時敏堂」疑為張元榮在日治初期開設的學堂之名。圖片來源: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

【圖3】〈蔡麗邨、陳澄波與張李德和、張錦燦合攝於張家庭院〉(右二為陳澄波,左方站者與坐者即為張錦燦和張李德和),1935年攝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

【圖4】〈琳瑯山閣〉,陳澄波,1935年油彩作品。可見「逸園」中有小橋和池景,水池中還有噴泉。池邊栽植花木,例如有柳樹(圖中)。園中有草亭可以休憩,亭名為「澹亭」。圖右下角有種植荷花的水缸,左下角有碾布石(砑石)。陳澄波將這幅作品贈與張李德和。隨著戰後二二八事件,陳澄波遭難,相傳這幅作品被燒毀,或是隨諸峰醫院毀於空襲。直到陳澄波的污名洗去,在海外的張家後代在1994年終於向外界揭露畫作仍存。右下角的簽名被刮除,這是時代的哀愁。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圖5】民國54年(1965年)8月,張李夫婦搬離嘉義遷往臺北,依親三女慧英。臨行前於中山路的紅卍字會與嘉義地區士紳辭行合影紀念。前排右五、六為張錦燦與張李德和,右四為林蘭芽(新港林維朝長子)、二排左二為黃水文、右三為曹根,後排右五為郭龍壽等人。照片標題寫著「張錦燦 張李德和先生伉儷壯行紀念 民國乙巳年桂月朔日」。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五輯》2013。「張李德和伉儷壯行紀念」,國家文化記憶庫,2025.03.03瀏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