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龍山寺風景:改築落成

圖片
         艋舺龍山寺清代建築因老舊危岌,於1919(大正8)年 後,由福智和尚發起,眾人公推辜顯榮出任董事長,艋舺富紳吳昌才擔任副董事籌募款項,捐款範圍以臺北為重,遠至基隆、宜蘭。歷時四年,共募得現款20餘萬元及時價27萬餘的建築材料,艋舺龍山寺改築於1920(大正9)年11月起工,至1927(昭和2)年12月落成。 龍山寺落成相關報導: 〈龍山寺落成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3.08.06。 臺北市萬華重新中之龍山寺。聞豫定本年十月中可以落成。先是同寺義捐者。各方面踴躍而外。在艋十餘團之音樂團體。亦各有所寄附。不落人後。就中合義軒之領袖者。猶向前先為代支。全部如數交清云。 〈萬華龍山寺  落成式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7.12.03。 萬華龍山寺。為臺灣島中有數之名古剎。自數年來大興土木。廟貌重新。莊嚴式相。仍復舊觀。最初豫定大正十二年中。卜吉建醮落成。然總董事諸人以關東震災纔起。所當遠慮。遂決定延期。直至昨今。乃定十四日午前九時於同寺內。舉行落成式云。 〈萬華龍山寺  進行中醮事 落成式忙於準備〉《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7.12.13。 ▲連日進行中之臺北市萬華龍山寺慶成醮事。自聞總督軍司令官知事市尹。將一齊臨落成式。益呈活氣。現下佛前中棹。及左右十八羅漢像前。皆陳列無數斗燈。寺中廣庭式場及後殿園遊會庭中。皆用架起。將張掛天幕。而市中各壇之電火。一齊開火。每夜觀者絡繹。寺前公園裝飾彩電無數。東角映射反射電鏡。竝設置警官詰所。又市中重要十字路頭亦設有電門。十、十一、十二三日間。持齋禁屠。但寺中為附近各寺廟來賀。乃至由龍山寺分派之十三處觀音。爭來進香。神輿鼓樂。相屬而至。益釀成濃厚建醮氣分。 ▲不景氣聲中。居民一般偏為著信仰上。異常努力多準備雞鴨及諸祭品。或新調衣裳。所費正自不貲。所可異者。為鋪張門面。多有修繕家屋。及油漆之人。故油漆工匠。應接不暇。生意大旺。婦人多新製手勢。金葉騰貴。有為是負債。甚且典質物件。以實行輸人不輸陣之主義者。聞此種負債。須數年始能償完。 ▲此間所最感苦痛者。莫如艋舺地方之旅館有限。人家床鋪。更不能一一收容... 【圖1】、艋舺龍山寺大雄寶殿繪葉書。殿前懸掛匾額,明間的「慈暉遠蔭」、龍邊次間的「法界長春」、虎邊次間的「法雨...

龍山寺風景:噴水池的龍君

圖片
        艋舺龍山寺為臺灣民間重要信仰中心,在日治時期已是臺灣民眾著名的遊覽地。龍山寺前曾有開鑿水池,種植蓮花,因此地風水有「美人穴」之說,龍山寺池有「美人照鏡」之美譽。大正年間,有人爭購寺前空地,地方呼籲守護龍脈,因此提議在寺前設置公園, (註1)卻 缺乏共識。 (註2) 艋舺龍山寺清代建築因老舊危岌,於1919(大正8)年 後,由福智和尚發起,眾人公推辜顯榮 (1866–1937) 出任董事長,艋舺富紳吳昌才(1883–1928)擔任副董事籌募款項,捐款範圍以臺北為重,遠至基隆、宜蘭。歷時四年,共募得現款20餘萬元及時價27萬餘的建築材料,龍山寺改築於1920(大正9)年11月起工,至1927(昭和2)年12月落成。 龍山寺前水池 因水池低窪、衛生不良,而填平作為埋立地,至1919 (大正8) 年《臺北市街全圖》已是平地。據龍山寺官網沿革,主因為 開闢道路,將龍山寺池填平 。 (註3) 初期由吳昌才出資植樹綠化,立竿見影,此後公園工程陸續進行,並設有一座圓形水池。 (註4) ★1930年噴水池的龍君誕生 寺前公園的水池為圓形池,早期有簡單的噴水造景,後來增設銅龍噴水。銅龍為1930(昭和5)年竣工,臺北市役所出資1,620圓,由萬華金銀細工匠「林石粒」鑄造,名為「龍門」,可晝夜噴水。 (註5) 龍山寺 公園的龍門水池,在王先進筆下的〈萬華竹枝詞六首〉有「戲園露店又公園。噴水銅龍勢欲翻。」的相關描繪。 (註6) 然而,關於龍山寺噴水龍的舊影留下甚少,已知曾為艋舺名醫李朝北拍攝,老照片數位檔案可在「國家文化記憶庫」見得。 銅龍昂首呈現昇龍姿態,穿梭山石,前爪抓著龍珠,龍口噴出水柱。假山以大石砌成,周圍有植物點綴,如輪傘莎草、日日春等。龍山寺前的龍門水池,與臺灣神社的銅製登龍噴水(移存於臺北圓山大飯店內),異曲同工。 ★1943年噴水池的龍君從軍 戰爭時期,1943(昭和18)年,龍山寺公園噴水池的龍君,和新公園水池的鯉魚君,順應官方推行的「金屬回收運動」,於決戰情勢下,一同徵召昇天了。 (註7) 備註: (註1)、 〈籌設小公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1.09。 (註2)、〈鶯啼燕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4.24。 艋舺...

宜蘭神社(隨記)

圖片
〈獻呈石狗〉《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4.01。 宜蘭 神社。係從臺灣神 社分祀者。者番 宜蘭 街田中仙吉。永井重吉 內田勝次郎三名。獻上高麗狗一對。其材料 取諸紀州大村。命大阪 石工 彫刻者。小松廳 長為作隸書奉納二字。現已安置於華表前云。 【圖1】 〈獻呈石狗〉《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4.01。

艋舺龍山寺風景

圖片
★  龍山鏡石  〈龍山鏡石〉《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1版,1897.05.09。 石產於山其質重濁。除水晶礬石以外。凡石之發亮者絕少。艋舺龍山寺庭砌諸石。多運諸泉州。而來非臺灣產也。石質堅白細膩其尤異者。則庭之左偏有石瑩然。其光可鑑。每遇三五良夜。白雲捲空。清輝流素。則清一輪冰鏡印影成雙。洞天一品元章石。明月三人太白杯。此語殆可移贈云。 附記:標點符號是我方便閱讀而添加,原文無斷句。 〈片石夜光〉《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4版,1899.08.06。 艋舺龍山寺畔有洋井去井數武有片石白色長寸許盖粘於庭石者一夜明如水有偶步越是石者條見石上甚光芒細視則石光印月而石底尤二月甚分明也走告好事者來觀人咸訝以為異然必月色斜南始見如黑夜則茫無所有 陳洛〈 中秋觀月會送香國先生東歸分韻 〉, 《臺灣新報》第三百零五號, 「文苑」欄,第一版,1897.09.14。 龍山鏡石玉輪斜, 兩度秋光閱歲華。 人月團圓難再得, 來宵缺處一分差。 三年報政好還家, 留得清輝映水涯。 持節重來民望切,南瀛八月再浮槎。 延伸閱讀: 「陳悅」作者詳細,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圖1】、艋舺龍山寺入夜景觀。 ............................................................. ★ 龍山寺公園 1740年(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風水上地形為「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大正年代,水池髒汙而填平作為埋立地,在地方仕紳倡議下,綠化作為公園,名為「龍山寺公園」。 1927(昭和2)年,艋舺龍山寺改築落成,公園內此時已有圓形水池一座,相傳作為鏡池。龍山寺公園為眾多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92年(民國81年),臺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1995年(民國84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事務所規劃公園。1999年(民國88年)2月14日開工動土,由馬英九市長主持。費時6年,2005年(民國94年)1月22日啟用。 〈籌設小公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1.09。 艋舺紳商之為泉屬晉南惠三邑人者。以龍山寺前面原野。若有於其處建築屋宇其他者。則碍於該寺龍脈。風水不利。晉南惠三邑之人必不振。頃有購得其地。思為利用者。紳商等出為爭執。令買主讓其 醵金作為公欵。收回是處原野。以設置小公園。作...

陳培根

圖片
陳培根,陳悅記後人,大龍峒地區著名富紳文士, 碩儒陳維英曾孫輩,家學淵緣,詩文俱佳。 熱心公益,經營貸地業,好植蘭花。此外,他對孔廟的重建也十分積極參與,大正14年(1925年)1月,他與黃贊鈞、辜顯榮聯名邀集臺北地區的士紳二百多人,討論孔廟建造事宜,2月正式成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會」,綜理募建之事,陳培根率先捐出保安宮以東的土地二千餘坪,同時擔任修建孔廟的常務董事之一。 昭和3年(1928年),陳培根為了孔廟建廟資金,曾至宜蘭募款並留下一首詩。 〈詩壇/重赴蘭陽募聖廟義捐遇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8.10.31。 建廟鳩資急進行。蘭陽再度計前程。無端却被淋漓阻。長夜漫 々 聽雨聲。 山川跋涉到蘭中。四處鳩金西復東。風雨一廬孤枕夢。關心總是素王宮。 【圖1】〈詩壇/重赴蘭陽募聖廟義捐遇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8.10.31。

蘇澳港新聞(隨記)

〈郭氏善卜〉《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3.02.13。 本月初。基隆李碩卿氏。由基赴稻。向郭君鏡蓉占字數。....中壢郡謝洪岳。書一達字。問運途吉凶如何。郭斷云。細占達字。中有幸福。現運通亨。得机得祿。果然至七月。包辨蘇澳築港工事。每月獲貲不少。...

宜蘭黃家大宅的樓高

圖片
        臺灣銀行的內部調查,大正年代宜蘭街的首富就是黃西、黃北兄弟。根據家族說法,據悉兄弟感情極佳,胼手胝足渡臺打拼。初期在宜蘭經營醬菜(另一說為鹹魚)生意起家,因為得到黃金又有貴人指點而致富。 黃氏兄弟為建造能容兄弟倆家共居的大宅,購地在埤仔埕,花費巨資興築洋樓;洋樓有前後二進,前店後屋。第一進為兄弟倆各自商行黃德興(黃西家族)、德合興(黃北家族)的店屋,一樓店面,有亭仔腳,二樓可以開會、舉辦宴席使用。第二進為住家,兩進間還有天井。後院有倉庫。 黃家大宅的建築工期很長,相傳長達十幾年,規模宏偉,堪稱宜蘭街之最。時至今日,在西後街的小巷內,仍能看見黃家大宅的部分建築。目前僅存第二進、右護龍遺跡,現況可見第二進的樓高有三層樓,其紅磚造的牌樓面依然完整。 近期朋友建融對於洋樓有一個問題:「黃家大宅的第二進是三層樓,第一進的店屋是幾層樓?」這個提問一時讓我無解,第一進的店屋商行已知有二樓,那商行是只有二層樓嗎?在這次尋找解答的過程,無疑再次加深我對黃家大宅的認識。 民國46年(1957年)12月出版的《林氏族志》書中有收錄一帖宜蘭南門口林氏家廟追遠堂的全景圖,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家廟前方的臺灣銀行宜蘭分行的二樓樓頂。這張黑白照片剛好可以解答洋樓前後進樓高的問題。 參考林家追遠堂的老照片,黃家大宅的屋頂應該都是硬山式,比對前後進的屋頂高度可以明確發現,洋樓的第一進的樓高為「二層樓」。現在可以拍板定案了。 感謝亦師亦友的建融。 【圖1】、宜蘭南門黃家洋樓前後二進樓高之考,從早期照片可見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