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風景:噴水池的龍君

       艋舺龍山寺為臺灣民間重要信仰中心,在日治時期已是臺灣民眾著名的遊覽地。龍山寺前曾有開鑿水池,種植蓮花,因此地風水有「美人穴」之說,龍山寺池有「美人照鏡」之美譽。大正年間,有人爭購寺前空地,地方呼籲守護龍脈,因此提議在寺前設置公園,(註1)卻缺乏共識。(註2)

艋舺龍山寺清代建築因老舊危岌,於1919(大正8)年後,由福智和尚發起,眾人公推辜顯榮(1866–1937)出任董事長,艋舺富紳吳昌才(1883–1928)擔任副董事籌募款項,捐款範圍以臺北為重,遠至基隆、宜蘭。歷時四年,共募得現款20餘萬元及時價27萬餘的建築材料,龍山寺改築於1920(大正9)年11月起工,至1927(昭和2)年12月落成。

龍山寺前水池因水池低窪、衛生不良,而填平作為埋立地,至1919(大正8)年《臺北市街全圖》已是平地。據龍山寺官網沿革,主因為開闢道路,將龍山寺池填平(註3)初期由吳昌才出資植樹綠化,立竿見影,此後公園工程陸續進行,並設有一座圓形水池。(註4)



★1930年噴水池的龍君誕生

寺前公園的水池為圓形池,早期有簡單的噴水造景,後來增設銅龍噴水。銅龍為1930(昭和5)年竣工,臺北市役所出資1,620圓,由萬華金銀細工匠「林石粒」鑄造,名為「龍門」,可晝夜噴水。(註5)

龍山寺公園的龍門水池,在王先進筆下的〈萬華竹枝詞六首〉有「戲園露店又公園。噴水銅龍勢欲翻。」的相關描繪。(註6)然而,關於龍山寺噴水龍的舊影留下甚少,已知曾為艋舺名醫李朝北拍攝,老照片數位檔案可在「國家文化記憶庫」見得。銅龍昂首呈現昇龍姿態,穿梭山石,前爪抓著龍珠,龍口噴出水柱。假山以大石砌成,周圍有植物點綴,如輪傘莎草、日日春等。龍山寺前的龍門水池,與臺灣神社的銅製登龍噴水(移存於臺北圓山大飯店內),異曲同工。


★1943年噴水池的龍君從軍

戰爭時期,1943(昭和18)年,龍山寺公園噴水池的龍君,和新公園水池的鯉魚君,順應官方推行的「金屬回收運動」,於決戰情勢下,一同徵召昇天了。(註7)




備註:

(註1)、〈籌設小公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1.09。

(註2)、〈鶯啼燕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11.04.24。

艋舺之泉郡三邑人。爭龍山寺前空地。謂將以創設小公園。且保龍山寺龍脈。然至今約逾四個月。而未聞有所籌畫。殆以有於爭地後。未幾遞殞。以為佛無靈。不須更為佛爭風水耶。抑當時該運動與爭者。將俟經年累月。其事漸寢。因以之為利耶。殊滋疑惑。

(註3)、〈歷史典故/美人穴〉,「艋舺龍山寺」官網,2025年8月25日瀏覽。 https://www.lungshan.org.tw/tw/01_4_1_allusion.php

(註4)、〈龍山寺前に小公園が 設けらるか〉《臺灣日日新報》第5版,1926.07.24。

(註5)、〈龍山寺前公園 銅龍竣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30.04.23。

萬華龍山寺前公園噴水池。自太田前市尹時代。卽計畫池內銅龍。後以經費關係。遷延至今。三月間市役所始以一千六百二十圓。歸工人萬華銀匠林石粒鑄造。茲已創成。標曰。龍門。晝夜噴水。經永島技師檢查。意匠精巧云。

※當日勘驗龍山寺公園銅龍噴水的永島技師應為「永島文太郎」。永島文太郎(1883–?),福岡人,1913年渡臺,曾任職總督府營繕課(1913––1927)、臺北市役所土木課(1927––1936)、臺北市役所營繕課長(1936––1945)

(註6)、〈萬華竹枝詞六首〉《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8.09.17。

(註7)、陸に上る噴水の鯉時局に乘つて昇天、赤紙應召〉《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43.01.22。



延伸閱讀:

(1)、李朝北為艋舺朝北醫院的院長。朝北醫院為文化資產,已公告登錄為市定古蹟。更多關於「朝北醫院」資料

(2)、龍山寺公園,又稱艋舺公園,位於艋舺龍山寺前,早期原為蓮花池,後來填土,設立公園。更多關於「龍山寺公園」資料




【圖1】、
陳澄波收藏之繪葉書「艋舺龍山寺全景」,可見昔日艋舺龍山寺及前方公園景色。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圖2】、艋舺龍山寺公園(裁圖),可見公園內的圓形水池。1927年12月艋舺龍山寺落成,發行繪葉書,此為從龍山寺廟埕往南看去之公園風景,廟埕人物右二為龍山寺住持「釋覺力」覺力法師。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3】、
艋舺龍山寺前公園噴水池的龍君,
名醫李朝北拍攝。銅龍噴水由臺北市役所出資打造,萬華金銀細工匠林石粒鑄造,1930年竣工。戰爭時期,因金屬回收運動,銅龍於1943年徵召飛昇。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建檔。





【圖4】、昭和5年,1930年,艋舺龍山寺前公園水池銅龍竣工的新聞報導。




【圖5】、〈スケツチ(龍山寺)〉《臺灣新民報》第913號日刊第6版,1933.09.04。
「スケツチ」有寫生、速寫之意,在此可解釋為「風景一瞥」。按圖可以看出噴水池的周圍,有附加一圈綠籬和護欄,池邊還有休憩座椅。




【圖6】、原位於臺灣神社的社苑裡、由臺北日商館野弘六(1873–1927)奉納的「青銅製登龍噴水器」,設計製圖為森山松之助,鑄金工藝技師齋藤靜美製作,鑄造費需950餘圓。1919(大正8)年11月28日奉納。(註8)1920(大正9)年1月28日竣工。(註9)銅龍盤據的假山石塊上有「館野弘六」和「大正八年十一月」等
石刻款識。

備註: (註8)、臺灣神社社務所,〈臺灣神社誌〉1930,頁121。 (註9)、〈臺灣神社新噴水〉《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1920.01.29。〈噴水器之献納〉《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0.01.30。

延伸閱讀1〈噴水器之献納〉《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0.01.30。
臺北撫臺街館野弘六氏。(即料理店竹之家)以渡臺後二十年間。業務殊順調。今回特具青銅昇龍噴水器一基。献納于臺灣神社。其安置在該社華表前之池中央。現尚在工事中。二十八日當可完了。即行献報告式。此噴水器盖由內地辦來。除運資設費而外。僅鑄造費。已須九百五十餘圓矣。





【圖7】、臺北日商館野弘六奉納、齋藤靜美製作的「青銅製登龍噴水」的灑水為垂直狀。此圖出自臺灣神社寫真帖,參拜人休憩所」的裁圖。圖片來源:《御鎮座三十週年記念臺灣神社寫真帖》1931,臺大舊照片資料庫。




【圖8】、臺灣神社的銅龍於戰後移置圓山大飯店內,並漆上金漆,名為「百年金龍」成為鎮館之寶。飯店內的「金龍廳」(The Golden Dragon Lobby)以其為名。金龍廳於1956(民國45)年興建完成。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9】、銅龍
戰後移存於圓山大飯店內,繼續作為噴水使用,譽為「百年金龍噴泉」。原噴水為垂直,今貌已調整龍身斜度,噴水變為弧線。2023(民國112)年6月23日,金龍廳水池上方天花板掉落,造成龍首和一爪兩處斷裂,當日飯店緊急宣告搶修。委由雕塑名家蒲浩明(1944 –)負責修復,7月6日重新揭幕。圖片拍攝於2011年4月10日。





【圖10】、艋舺龍山寺龍池現況。今日的噴水龍改為泥塑,邱重義作品,
(註10)龍身穿梭石峰,昂首吐水。龍池位於廟埕虎邊。早期龍身似乎沒有塗金漆。
圖片拍攝於2023年12月15日。

備註:(註10)、邱重義,三重人,交趾陶剪粘名師。13歲師從陳天乞(1906–1991),43歲自立門戶、獨自承攬工程。傳徒楊重家(1960–),擅長剪黏泥作,2013年經新北市公告指定為泥作工藝保存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