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三)姜瑞金

圖片
         北埔新姜天水堂創建者「姜瑞金」(1891–1964),是一位傳奇人物。在日本時代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裡,有姜瑞金早期的履歷表資料(1912~1916),內容讓人驚喜。1912(明治45)年3月28日自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註1】,在二十四名來自全臺各地的優秀人才中,以第八名的成績畢業。而他的同學們有不少人經過國語學校的鍍金後,都進入當時的新興產業金融業工作。其實姜瑞金也曾經受到舉薦進入臺灣銀行,畢業10天後,姜瑞金在4月8日正式於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就職,至1913(大正2)年7月5日離職,任期1年3個月。臺銀總務部調查課的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盤查臺灣關於民生經濟的產業現況,以利日方掌握。離開臺灣銀行,約二年後,1915(大正4)年8月20日,姜瑞金於北埔公學校任職教師,初期是教雇員,二年後升任為訓導,訓導就是學校的正式教師。姜瑞金於1916~1919(大正5~8)年間在新竹廳開設的「學事講習會」擔任國語(日語)、圖畫的授課教師。大約是1920年,姜瑞金離開北埔公學校後,投入經商,例如茶產業方面,姜瑞金是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發起人之一,於1937年開設時擔任初代取締役(董事)。此後姜瑞金的職涯發展就跟北埔更為密切相關,也有更多故事和史蹟了。姜瑞金是北埔知名的書法家,作品曾入選日本東京書法展,1947年興建的新姜天水堂建築,可謂是北埔留存最多姜瑞金墨寶的博物館,古厝的圓柱對聯題字、匾額書法均出自創建者姜瑞金之手。 各路好漢在一班 北埔是許多人喜歡的山城聚落,從廟宇信仰、傳統民居到街衢巷弄都充滿迷人特色。山城裡的古老建築,因為牽動著地方發展和家族情感的脈絡,成為文化資產,不變的還是私有財產。而在北埔老街旁大隱於市、戰後初期1947年興建的傳統四合院「新姜天水堂」,正開始面臨這樣的挑戰。起造者是「姜瑞金」曾經是北埔鄉長、新竹縣副議長,是新竹近代名人代表。姜瑞金出生於1891年,經歷日本時代至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的政治轉隸過程。為什麼姜瑞金的故事吸引人?姜瑞金是第一批以優秀表現、受到日人推薦能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的學生,同屆的同學們皆是來自全臺各地的優秀臺籍人士,畢業後他們各自逐漸在政治、金融、教育、商界等不同方面展露頭角,如宜蘭戰後臺銀首任經理「楊德旺」(舊臺銀宜蘭分行/歷史建築)、羅東信用組合組合長「藍淥淮」(羅東農會舊建築)、淡水信用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二)

圖片
        北埔新姜天水堂的建造者姜瑞金( 1891–1964 ),為北埔的名望家。 1912 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即進入臺灣銀行總務課調查部就職,一年後因精力不繼而順利請願離開臺灣銀行,離職依據的醫院診斷書是由北埔公醫羅享標所開立。返鄉後, 1915–1920 年投身杏壇,至北埔公學校擔任教師。姜瑞金結束金融、教職後,由於其兄長姜瑞昌( 1886–1953 )致力經營茶場,姜瑞金曾投資茶產業,並共同成立茶業公司。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是一家專營茶葉投資、製造、買賣的公司, 發起人為姜瑞昌、姜瑞金兄弟,他們是籌組公司的大株主(大股東),創始股東不乏許多茶商,包含出身關西羅家的羅享錦( 1893–1972 ),他同時是臺灣紅茶株式會社的社長,以及竹東宋燕謀( 1893–1959 )、龍潭鍾會宏( 1884 )等人出資。【註 1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資本金 50 萬圓,設立登記於 1937 年 8 月 31 日,同日的創立大會在新竹杏花料理店舉辦。【註 2 】 10 月 11 日在中壢公會堂舉辦招待會。【註 3 】同月 21 日另在臺北蓬萊閣舉行招待會,宴請政商茶界的名人,受邀出席者有茶商公會組合長陳天來( 1872–1939 )、長谷村愛之助技師、日東紅茶代表增田虎藏等。【註 4 】臺灣茶葉株式會社的總公司位於中壢街【註 5 】, 由姜瑞昌擔任社長,姜瑞金任取締役(董事)。         戰後初期,姜瑞金曾任北埔鄉長。 1949 年姜瑞昌等人士為籌設竹東高中而參與校舍建設委員會。 1953 年 2 月,姜瑞金當選第二屆新竹縣議員;同月被選為副議長。 1955 年連任第三屆副議長,至 1958 年 2 月 21 日屆滿。第四屆由姜瑞昌長子姜煥蔚參選並當選議員,姜煥蔚於第五屆當選副議長。叔姪接棒參政,蔚為佳話。         姜瑞金是新姜姜滿堂派下的名人,其他伯仲叔季的表現皆為優秀出眾。姜滿堂和其妻鄧登妹有四位兒子。長子鄧瑞坤( 1882–1941 )從母姓,曾任北埔庄協議員,是臺灣寫實主義攝影師鄧南光的父親,今天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是鄧瑞坤宅,昔稱「柑園」。次子姜瑞昌( 1886–1953 ),曾任日本時代的北埔庄長( 1920 –1932 )、新竹州農會竹東茶斡旋所主任( 1933 )、北埔信用組合長。三子姜瑞金( 1891–1964 ),戰

北埔的茶和新姜家族(一)

圖片
        北埔是臺灣重要的茶產區,主力茶種為「青心大冇」,早期生產製造烏龍茶。姜瑞昌( 1886–1953 )在北埔庄長任內曾經於 1930 年 3 月成立北埔茶業組合,隔年舉辦高級烏龍茶品評會,大舉提升北埔茶的聲譽。【註 1 】 北埔茶界名人必會提到姜瑞昌和姜阿新( 1901–1982 )。姜瑞昌和姜阿新分別是北埔姜家派下新姜、老姜的代表人物。老姜為姜秀鑾派下,新姜為姜秀鑾侄孫輩姜滿堂派下。北埔曾有三大茶廠,分別是以老姜的姜阿新為首的「北埔庄茶業組合北埔工場」、「北埔庄茶業組合大坪工場」,及以新姜的姜瑞昌為首的「北埔瑞昌茶業組合」。【註 2 】兩家的主要茶品皆含紅茶和包種茶,前者略以推廣製造紅茶為重,後者則以包種茶為主。紅茶是西方飲茶文化的主流,包種茶是一種烏龍茶,是漢文化的茶品。 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一般而言,包種茶成品是條索形,烏龍茶成品是球型,差別在於團揉工藝。包種茶和烏龍茶同屬半發酵茶,但包種茶的發酵度更低,注重香氣,因此茶湯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更迎合日本市場。北埔為重要茶產地,早期以烏龍茶為大宗。 1920 年戰後世界經濟蕭條,烏龍茶輸出下挫,爪哇茶傾銷美國,臺灣烏龍茶市場銳減,包種茶外銷量逐漸超越烏龍茶。茶價波動攸關茶農生計和茶商利潤,大正年間製作包種茶的技術在臺灣並未普及。官方就曾經在北埔庄各地舉辦研習活動,目的是推廣包種茶製造。 1925 年 9 月 8 ~ 10 日,新竹州農會曾派人到北埔開設包種茶製造講習會,上課地點就選在北埔姜氏家廟內。【註 3 】北埔自開始學習「南港式包種茶」後,在姜瑞昌的積極推動下,逐漸發展並改良出帶有花香型的北埔式包種茶,約 1932 年起開始量產。 【註4 】 1932–1933年間,姜瑞金曾數度拜訪「臺北市茶商業公業同會」。 【註5 】 1937 年 8 月 31 日,由姜瑞昌、姜瑞金等新竹各地紳商集資創立登記「臺灣茶業株式會社」以應茶葉市場的龐大需求。 【註6 】 1940 年,北埔的茶園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峰。 1941 年 4 月竹東郡境內竹東、北埔、峨嵋、寶山、芎林、橫山等各街庄所有茶廠,整合成為「竹東茶業株式會社」, 由姜阿新擔任社長,由此確立北埔茶業的核心地位。【註7 】 北埔的名茶「膨風茶」的

「臺灣建築」一詞及早期報導

〈建築上之注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1906.11.17。 日前某技術家來臺視察本島各地。據其所談。道路交通之機關。與各種建築物。其他百般施設。俱大進步。實不勝意外之感。惟各官衙等建築物。亦有尚要慎重講究者。蓋風土氣候之異。在臺灣建築內地式或西洋式。果否適當。是一問題。又其材料。用木材石材及土結。亦宜講究。現時日本人建築物中。或有屬經驗者。於此欲定標準下批語。似乎稍酷。雖然。本島改隸以來。僅有十年。其於當初所建設。亦不過經十年星霜。除二三大建築而外。多是閱年以上便朽頹甚至竣工後未及一年。壁土變色龜裂。時見剝落。或疊石現空隙。此等單言外部而已。若更仔細查其內部。諒必亦是同然。此不能一概歸於建築技術不精巧。或材料選擇不適切。實由監督上不斟酌所致也。若據所聞。鐵窓是堅牢無比。然以病者之手。亦得破壞之。豈非最可寒心乎。按本島建築物。如無認真選擇材料。並監督周至。到底不得好建築物。今後欲建築者。不論官私。皆要十分注意也云云。 〈臺灣建築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1907.06.30。 建築者。亦生民進化之一經驗物也。上古時代。無建築之口。是以穴居野處。露宿成風。有巢氏始易之以宮室。以避風雨。然洪水猛獸之災未已。至禹時而猶有為巢營窟之說。洪水既平。宮室之制乃大興。自是以來。凡天子王公卿大夫及士庶之間。所居皆有定制。後世遂有室之圓者象天。方象地。三闥象三光。四牖象四時。八牕象八方。以及十二候。二十四氣。三十六雨。七十二風。莫不有取象焉。此說似之。而亦不必深究也。臺灣蕃人。疊石架屋。饒有古風者無論已。其遺存故址。建築最古者。則惟南部之紅毛樓。(今赤嵌樓)海會寺。(今開元寺)一為和蘭時代西洋式之建築物。一為鄭氏時代支那式之建築物。迄今閱二百餘年。猶巋然如魯靈光焉。其建築之完固安全。似難從而軒輊之者也。臺灣建築云者。亦即支那建築也。然支那建築有南北之殊。(如南式扁桷而多牆北式圓桷而多牎之類)故泛稱之曰支那建築。不如切指之為臺灣建築也。 歐西各國繁盛之區。市區之經畫。家屋之搆造。胥由官定。凡有建築。其方向位置。高低尺寸。概須稟命之官。以故市塵整列。樓宇整齊。煥然呈其美麗。本島改隸未久。經濟所限。市區之改正。猶未竟其事。家屋之改造。豈易作如是觀。然而建築亦將來之一問題也。不可以不講。試取臺灣式與西洋式。比較論之。 或謂臺灣建築。不如洋式之適于衛生。此過論也。不知生命財產。二者

生番人?生蕃人?生蓄人?

圖片
        感謝前輩的收藏分享,只是透過網路、隔空看圖就已經是非常過癮的事情。日本人使用漢字會有他們的語意。前陣子日本東京某中華料理餐館公告「中國人禁止輸入」,這裡的輸字本來是車部,卻改成「豕」部,支持者認為是惡趣味,反對者認為是惡意。         回首百年前,臺灣自清代而來累積濃厚的漢人文化與風俗,加上原住民和南島語族的底蘊,島嶼上豐富的天然資源,吸引境外勢力的覬覦。1895年, 日本人自清廷接收臺灣作為殖民地後,臺灣脫離清治一度百廢待舉的社會,隨日方引進了大量近代文明,臺灣逐漸另闢新局。在 交通方面如鐵道、橋樑、公路的建設,醫療方面如醫院、衛生建設等,民生方面如水利、地籍調查等, 教育方面如設立學校,金融方面如開設銀行、統一幣制等。與此建設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成果,「攝影」也引入臺灣,攝影技術在日治臺灣慢慢普及,至今在各個博物館資料庫中所珍藏在臺灣拍攝的舊照片,大部分都是來自日本時代。早期照片上還會標示寫字,某方面為了紀念,也有的是為了宣傳。        這張相片為樺山資紀(1837–1922)擔任第一任臺灣總督時期(1896.09.20–1898.1.12),1896年樺山總督會見原住民(當時文獻用詞為生番), 拍攝地點在 臨時臺灣總督府內,或稱舊衙門。原住民所在的空間,疑似位於戲臺上。 關於初代總督府,在日方接收臺灣後,最初以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和欽差行臺作為臺灣總督府臨時辦公室。直到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時候,才有興建永久廳舍的計劃。1907年公開徵圖,1909年公布中選名單,1912年正式動工,1919年完工。若以後來日本政府治理臺灣時間50年,有一半的時間總督府都是在舊衙門辦公。後來總督府為了紀念裕仁天皇登基,選在舊衙門原址蓋臺北公會堂,1928年拆除衙門,部分建築移築到圓山動物園和植物園內,後來圓山的舊衙門建築毀於颱風,僅有植物園的欽差行臺保存完好。 「欽差行臺」屬於清代臺灣府城的行館(類似迎賓館),今日仍有人稱這裡為舊衙門,但其實是行館。          這是殖民地人類學關於臺灣原住民的早期影像, 預示了隨著殖民統治,臺灣原住民的影像將會如何的生產與流通。 圖中有三位原住民坐著藤椅,另三位站在座椅後;原住民可能來自烏來泰雅族,照片裡並非全是原住民,人物後排右一者為漢人,可能是通譯,擔任現場翻譯。 此影像曾刊登於《征臺軍凱旋紀念帖》

時計草和百香果

圖片
        為什麼百香果是百香果?百香果,學名「passiflora edulis」,西番蓮屬植物,原產自巴西,是一種可食的熱帶水果,在英文稱為「 passion fruit 」。 passion 有二種意涵,「 passions 」熱情,「 the Passion 」耶穌受難; passion fruit 不是熱情果,原意是受難果,帶有宗教色彩。臺灣常見的百香果為日本時代引入,由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從日本東京的石川植物園引進紫色種的百香果到臺灣。         百香果其實以前根本不叫這個名字,這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日治臺灣當時稱百香果為「時計草」,花朵像是時鐘,時鐘的日文是時計,時計草的日文是とけいそう( tokeisō ),在臺語客語也會直接承襲日音來稱呼。其他稱呼如時計果、時鐘花等都是在說百香果。家母說早期宜蘭壯圍廍後老家這邊稱其為「番仔木瓜」,肇因早期百香果的果形偏長,果實成熟會轉黃,外型就像是小木瓜,這點從日本時代臺灣老照片裡能得到驗證。臺北朋友陳明忠說:「臺灣受日本人教育的長輩說時計果(南部),但轉成時鐘瓜(北部);我是臺北人,從小講時鐘瓜長大。」實際上在臺灣關於百香果的名字超過二十種:時計草、時計果、時鐘花、時鐘果、時鐘瓜都是日常的稱呼。從對百香果的慣用名稱,也能看出所在的地域性,如番仔木瓜是宜蘭特別的說法、時鐘瓜是臺北地區的稱呼。         關於百香果的命名,真的是有點根據,還是臺灣人的創意。戰後,臺灣受到中國影響,中國稱百香果為「西番蓮」,一度改名為西番蓮。大約 1960 年代,由於臺鳳公司要推出西番蓮飲料,但這名稱說來不夠吸引人,受到「 passion」 英語名稱的啟發,諧音「百香」,而命名為百香果。百香果汁上市後受到大眾喜歡,百香果的名字就沿用至今。現在臺灣主要種植的百香果品種,是1980年代農試所培育的「台農一號」,紫色種和黃色種的百香果雜交育成的優良品種,以嫁接方式繁殖大量苗木,植株抗病抗寒力強,果實產量高,平均果重約65~75公克,果汁約占總果重的33%,果汁香氣足,適合鮮食和加工用; 紫紅色的果皮、金黃色的果肉很受大眾喜愛,為目前臺灣栽植廣泛的水果種類。         在日本,百香果產地在鹿兒島的甑島,甑島也是日本一種珍貴植物「鹿子百合」的重要原生地。現代日本人稱的百香果「パッションフルーツ」 passion

隨手筆記

 黃再壽(1897.06.01-1948.04.24) 臺灣製材株式會社 取締役  社長 (1940)  宜蘭信用組合長 專賣局宜蘭支局長  野口潁宗 (1942) 以女媧娘廟為會場。開聯合國語演習會。是日天氣晴和。來賓官紳。多數列席。 〈宜蘭短訊/國語聯合講習會〉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4 版, 1921.02.28 。 宜蘭林氏家廟  曾經有開「宜蘭縣私立興德托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