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番人?生蕃人?生蓄人?

        感謝前輩的收藏分享,只是透過網路、隔空看圖就已經是非常過癮的事情。日本人使用漢字會有他們的語意。前陣子日本東京某中華料理餐館公告「中國人禁止輸入」,這裡的輸字本來是車部,卻改成「豕」部,支持者認為是惡趣味,反對者認為是惡意。

        回首百年前,臺灣自清代而來累積濃厚的漢人文化與風俗,加上原住民和南島語族的底蘊,島嶼上豐富的天然資源,吸引境外勢力的覬覦。1895年,日本人自清廷接收臺灣作為殖民地後,臺灣脫離清治一度百廢待舉的社會,隨日方引進了大量近代文明,臺灣逐漸另闢新局。在交通方面如鐵道、橋樑、公路的建設,醫療方面如醫院、衛生建設等,民生方面如水利、地籍調查等,教育方面如設立學校,金融方面如開設銀行、統一幣制等。與此建設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成果,「攝影」也引入臺灣,攝影技術在日治臺灣慢慢普及,至今在各個博物館資料庫中所珍藏在臺灣拍攝的舊照片,大部分都是來自日本時代。早期照片上還會標示寫字,某方面為了紀念,也有的是為了宣傳。

       這張相片為樺山資紀(1837–1922)擔任第一任臺灣總督時期(1896.09.20–1898.1.12),1896年樺山總督會見原住民(當時文獻用詞為生番),
拍攝地點在臨時臺灣總督府內,或稱舊衙門。原住民所在的空間,疑似位於戲臺上。
關於初代總督府,在日方接收臺灣後,最初以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和欽差行臺作為臺灣總督府臨時辦公室。直到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時候,才有興建永久廳舍的計劃。1907年公開徵圖,1909年公布中選名單,1912年正式動工,1919年完工。若以後來日本政府治理臺灣時間50年,有一半的時間總督府都是在舊衙門辦公。後來總督府為了紀念裕仁天皇登基,選在舊衙門原址蓋臺北公會堂,1928年拆除衙門,部分建築移築到圓山動物園和植物園內,後來圓山的舊衙門建築毀於颱風,僅有植物園的欽差行臺保存完好。「欽差行臺」屬於清代臺灣府城的行館(類似迎賓館),今日仍有人稱這裡為舊衙門,但其實是行館。

        這是殖民地人類學關於臺灣原住民的早期影像,預示了隨著殖民統治,臺灣原住民的影像將會如何的生產與流通。圖中有三位原住民坐著藤椅,另三位站在座椅後;原住民可能來自烏來泰雅族,照片裡並非全是原住民,人物後排右一者為漢人,可能是通譯,擔任現場翻譯。此影像曾刊登於《征臺軍凱旋紀念帖》一書,從軍寫真師「遠藤誠」編輯,明治29(1896)年出版,書中照片主要為攝影師遠藤誠拍攝。遠藤誠曾為了提升攝影技術遠赴美國學習。遠藤寬哉和兄弟遠藤陸郎、遠藤誠共同在臺開設「遠藤寫真館」,這可能是最早在臺灣開業、經營最成功的日人照相館。

        照片旁文字寫著「生蓄人」,話中有話。這無需要大作文章,實際上時到今日的臺灣史觀,文明的年代還是以殖民者的進入來認定,例如臺南市近期強力宣傳2024年正值「臺南四百年」,即從荷蘭時代起算。政治舞台更迭,我們對於原住民,在島嶼文化的正視程度,多數情形仍具有惡意,只是從過去的明顯標籤,到現在集體意識的無視。臺灣開發史,是誰說了算,荷蘭人?鄭成功?如果加入原住民?或從臺灣最古老的神木說起?是否古生物、還是古岩盤都是起源呢?

        想起2023年12月時,聽聞噶瑪蘭族潘朝成老師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生蕃、熟番的定義,從來不是我們原住民自己定義,跟漢人熟一點叫熟番,沒辦法溝通的叫做生蕃;我們不是生蕃也不是熟番,我們是『土番』,是這片土地的住民。當你們漢人還能吵要選臺灣還是中國,我們原住民沒有得選,我們就只有臺灣,這個答案不會變。」



【圖1】生番人?生蕃人?生蓄人?漢字博大精深,語境和用法也隨人而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