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車來的佛祖:番社同安廟石佛初探
★番社同安廟馬頭觀音
宜蘭壯圍番社同安廟,主祀玄天上天,配祀觀音佛祖和福德正神。同安廟的觀音佛祖為一石刻材質的石佛,外觀三頭六臂,髮髻上有馬頭,為觀音在畜生道的化現,名曰「馬頭觀音」。過去由於文獻闕如,此前各方研究多將其納入日本時代的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靈場: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靈場,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以蘇澳南方澳港邊為起點,逐漸開展至羅東、三星、員山、宜蘭、礁溪等地,今日已發現設置地點最北的番號是第卅一番聖觀世音位於龍潭正覺寺。宜蘭地區石佛造像特色,具有船形光背狀之石佛形式,以及石佛本尊除了坐蓮外,會有自身的基座,基座上會鐫刻番號札所和本尊名稱,以第一番為例,第一番觀音石佛現今位收藏祭祀於宜蘭南方澳城隍廟內,石佛的基座上刻字「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世音」,而現存十三所石佛,唯獨壯圍番社同安廟的馬頭觀音沒有基座、沒有番號、沒有船形光背,上述三點與眾不同。
壯圍番社同安廟裡的馬頭觀音,最早是供奉在「南庵寺」裡,南庵寺距離同安廟以南大約600公尺,坐落在濱海公路旁的沙崙頂。今天遺跡消失,變成民家樓房,本地卻仍留有以南庵寺為名的公車站牌。當地耆老都對南庵寺留有很深的記憶,因為沙丘地勢高,早期沙崙頂沒有蓋太多房子,南庵寺雖然是小廟也是醒目,而且當地人都會來拜佛祖。
★坐火車來的佛祖
石佛的由來,本地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林清發和弟弟林清良所迎請的。根據林清良先生的回憶,石佛來自臺北,原位於日本時代的舊公園。以前公園旁曾有養馬場,日人為了要安撫馬靈、保佑飼養馬匹健康平安,而在舊公園內特意安奉這座石佛。
林清發、林清良兄弟是戰後初期去臺北從事「綁鐵仔」工作,後來因為兄弟倆沒有賺到錢,在臺北圓山的舊公園,注意到一尊石佛已經無人祭拜,所以兄弟想把石佛「請回」宜蘭,作為紀念。二人打包好石佛,一路肩挑扛著石佛走去臺北車站,想要帶石佛搭火車回宜蘭,但因為石佛重量超過100台斤,無法視為隨身行李直接攜帶上火車,所以後來是秤重來計算運送費,運送費多少不可考,但石佛就這樣用報紙包著,以貨物隨車運送,從臺北坐火車抵達宜蘭車站。兄弟倆下車後,所剩的錢也不多,就再扛著石佛從宜蘭走回壯圍老家。
石佛跟著兄弟回家後,早期為佛祖立廟於沙崙頂,形成鄰近區域(公館、番社、廍後、東港)的共同佛祖信仰,廟名「南庵寺」,是壯圍少見的佛寺。地方人士曾經誤以為這尊佛祖是「普庵祖師」,因此寺廟取名為「南庵寺」。
南庵寺原為草厝,創建於1950年代。香火穩定後改為磚造小廟。直到同安廟改建新廟落成後,地方將南庵寺併廟共祀,佛祖廟拆除,但該廟前濱海公路上仍留有南庵寺公路車牌。
番社同安廟供奉的馬頭觀音,無疑是蘭陽平原上最有鄉野傳奇的石佛信仰。
★帝爺公和佛祖做陣
宜蘭壯圍番社同安廟主祀玄天上帝,俗稱上帝爺公,開基神祇為「龜山大帝」。廟內同時配祀佛祖和土地公祖。今同安廟建築巍峨氣派,現貌為民國79年(1990)重建竣工,彩繪為宜蘭畫司陳柏雄作品。
同安廟配祀的佛祖,原為日本觀音石佛「馬頭觀音」,造像為三面八臂,地方長年以「準提菩薩」尊稱,早期大眾常以「佛祖」、「觀音佛祖」稱之。其誕辰選在準提菩薩生日三月十六,仍有少數人會在四月初八佛誕日祝壽。
按例本地信仰中心以番社同安廟為主,每年以玄天上帝誕辰三月初三為主,自初一開始慶祝到初三,神明聖誕為地方年度大事。早期信眾會將觀音石佛,自沙崙頂請至同安廟做客,並提前慶祝佛祖生。三天會接連作戲,第一日是三界公戲、第二日是帝爺公戲、第三日是佛祖戲。同安廟過往三月拜拜會迎請媽祖作客,由於戰後政府推行改善民俗祭典節約拜拜政策,而改成四年一度請媽祖,同安廟會請北港媽或關渡媽,近年以關渡媽為主。
★後記
林清良:「我九十一歲,我和我阿兄(林清發)是雙生仔。光復後,阮兄弟佇那包,我去遐幫伊鬥做。阮較早攏佇臺北做鐵仔,了後毋才轉來遮。」
林清良:「伊這佛祖是對(uì)日本請來的。佇咱這舊公園的路邊,林蔭道的樹仔真旺,伊覕在樹仔腳。佇臺北有舊公園佮新公園,佛祖是從舊公園來的。較早日本時有一座神社,神社面前真闊,有一個埕。佛祖是養馬場在拜,馬敢若無啥平安,日本才請那身佛祖,予馬較平安,按呢爾。」
2020年2月15日,感謝家鄉好友張家晨、林彥志對於同安廟研究的用心和發現,讓我輾轉得以訪問林清良先生,隨著口述回到歷史現場。
本文章完成於2024年6月11日,原預計於當年宜蘭鐵路百年發布,然而考量以同安廟馬頭觀音研究仍有未竟之地,以及其他因素等而未露出。敬謝林宏仁老師今日將第一手田野資料於臉書分享,觸及我想起這段田野往事。
諸法因緣生,感謝諸位師長好友,與各位公開分享此文。期許將來能繼續深入宜蘭家鄉石佛研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