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蝴蝶蘭:另類的財力證明

清代臺灣,地方民居偶爾會補綴一點庭園,但自甲午戰爭後,政權轉隸後,近代化的思潮,隨著日本政府進入臺灣,公園、苗圃、校園、行道樹等綠化政策,逐步落實於各地,「植物」成為影響城市風貌的主角之一,更走入民間生活。

★養花是上流社交圈的風尚

大環境裡,在日本官方的廣宣、有目標的將臺灣經營為具有熱帶風情的城市,除了自海外大量引進外來植物來臺,並同時發揚臺灣本地特色植物。不只在公共空間的綠化改造,民間居家環境的生活品質,隨著富裕的日本人移民而帶來的住宅庭園對臺灣影響更多。臺灣的有錢仕紳開始會在住家環境中加強庭園營造,來拉近或提升優越感,起先在家中設有花園,收集觀賞植物,好在此處能讓訪客賞花,也供應家中的盆翫擺設。「養花」是何時在臺灣仕紳的核心社交圈形成風尚,差不多是在日本時代早期,至大正年間就遍地開花了。

★臺灣蝴蝶蘭:另類的財力證明

早期臺灣的花園,清代是亭台樓閣假山流水,到了日本時代更走向多元。日治臺籍仕紳們會透過苗圃或園藝商人,蒐羅各種奇花異木,特色植物如「蘭花」,正是上流人士最受歡迎的植物之一。早在清代臺灣,蘭花的幽靜高雅脫俗,即是儒家文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在日本時代,蘭花帶有具備誇耀性質的社交功能,名人雅士的活動之一就有賞蘭。愛蘭者更會組成蘭友會,參加花展評選和交流。

臺灣聞名世界的蘭花要屬「臺灣白花蝴蝶蘭」。白花蝴蝶蘭的最早發現,具有傳奇性,在19世紀晚期,由英國籍的燈塔管理員在屏東所發現。當然外國人可以正當光明的進入清代臺灣,這跟清廷戰敗,天津條約後(1858年起)清廷陸續開放臺灣通商港口有關。日本人來臺後,蝴蝶蘭被視為是能代表臺灣風情的名花。原產地在南臺灣(恆春、臺東、蘭嶼)山林中的蝴蝶蘭,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日本人曾將開花的臺灣蝴蝶蘭,遠渡重洋貢獻給日本皇族欣賞,使臺灣蝴蝶蘭更聲名大噪。當時政商界不少日本人都非常喜歡臺灣原生的白花蝴蝶蘭,後來更帶動民間種植蝴蝶蘭的熱潮。蝴蝶蘭在1910年代起,就已經是一種商品,市場需求大增而野採橫行;早期蝴蝶蘭野生植株多,無須仰賴人工培育,直接砍下蝴蝶蘭附生的原始樹木,以段木販售,於市面流通。蘭花成為臺灣具有重要社會地位之家庭所追求的「奢侈品」。稀少而價高的上等蘭花,如鐵骨素心、蝴蝶蘭等,名蘭得來不易,家中若有一株蝴蝶蘭就能引人朝聖,可以說是資本家們另類的財力證明。

「養蘭」是吸引資本階級紛紛效仿投入的休閒活動。要能在家中收集且培育多種的蘭花,自然是要投入非常大量的心力和成本,各地大隱於市的私家蘭園,不少會搭設「溫室」,有些名蘭嬌貴,不適合日曬淋雨。還有許多異國的熱帶蘭花,照顧起來很有挑戰性,如嘉德利亞蘭、拖鞋蘭等,花姿優美,一旦開花時會有成就感。有時為了種植出漂亮的蘭花,富甲人家中還會特聘園丁來專門照養蘭花。

【圖1】「臺灣名花胡蝶蘭」繪葉書。作者收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淺談臺南天壇的三才弌理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