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坐火車來的佛祖:番社同安廟石佛初探

圖片
  ★番社同安廟馬頭觀音 宜蘭壯圍番社同安廟,主祀玄天上天,配祀觀音佛祖和福德正神。同安廟的觀音佛祖為一石刻材質的石佛,外觀三頭六 臂,髮髻上有馬頭,為觀音在畜生道的化現,名曰「馬頭觀音」。過去 由於文獻闕如,此前各方研究多將其納入日本時代的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靈場: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靈場,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以蘇澳南方澳港邊為起點,逐漸開展至羅東、三星、員山、宜蘭、礁溪等地,今日已發現設置地點最北的番號是第卅一番聖觀世音位於龍潭正覺寺。宜蘭地區石佛造像特色,具有船形光背狀之石佛形式,以及石佛本尊除了坐蓮外,會有自身的基座,基座上會鐫刻番號札所和本尊名稱,以第一番為例,第一番觀音石佛現今位收藏祭祀於宜蘭南方澳城隍廟內,石佛的基座上刻字「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世音」,而現存十三所石佛,唯獨壯圍番社同安廟的馬頭觀音沒有基座、沒有番號、沒有船形光背,上述三點與眾不同。 壯圍番社同安廟裡的馬頭觀音,最早是供奉在「南庵寺」裡,南庵寺距離同安廟以南大約600公尺,坐落在濱海公路旁的沙崙頂。今天遺跡消失,變成民家樓房,本地卻仍留有以南庵寺為名的公車站牌。當地耆老都對南庵寺留有很深的記憶,因為沙丘地勢高,早期沙崙頂沒有蓋太多房子,南庵寺雖然是小廟也是醒目,而且當地人都會來拜佛祖。 ★坐火車來的佛祖 石佛的由來,本地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林清發和弟弟林清良所迎請的。根據林清良先生的回憶,石佛來自臺北,原位於日本時代的舊公園。以前公園旁曾有養馬場,日人為了要安撫馬靈、保佑飼養馬匹健康平安,而在舊公園內特意安奉這座石佛。 林清發、林清良兄弟是戰後初期去臺北從事「綁鐵仔」工作,後來因為兄弟倆沒有賺到錢,在臺北圓山的舊公園,注意到一尊石佛已經無人祭拜,所以兄弟想把石佛「請回」宜蘭,作為紀念。二人打包好石佛,一路肩挑扛著石佛走去臺北車站,想要帶石佛搭火車回宜蘭,但因為石佛重量超過100台斤,無法視為隨身行李直接攜帶上火車,所以後來是秤重來計算運送費,運送費多少不可考,但石佛就這樣用報紙包著,以貨物隨車運送,從臺北坐火車抵達宜蘭車站。兄弟倆下車後,所剩的錢也不多,就再扛著石佛從宜蘭走回壯圍老家。 石佛跟著兄弟回家後,早期為佛祖立廟於沙崙頂,形成鄰近區域...

臺灣蝴蝶蘭:另類的財力證明

圖片
清代臺灣,地方民居偶爾會補綴一點庭園,但自甲午戰爭後,政權轉隸後,近代化的思潮,隨著日本政府進入臺灣,公園、苗圃、校園、行道樹等綠化政策,逐步落實於各地,「植物」成為影響城市風貌的主角之一,更走入民間生活。 ★養花是上流社交圈的風尚 大環境裡,在日本官方的廣宣、有目標的將臺灣經營為具有熱帶風情的城市,除了自海外大量引進外來植物來臺,並同時發揚臺灣本地特色植物。不只在公共空間的綠化改造,民間居家環境的生活品質,隨著富裕的日本人移民而帶來的住宅庭園對臺灣影響更多。臺灣的有錢仕紳開始會在住家環境中加強庭園營造,來拉近或提升優越感,起先在家中設有花園,收集觀賞植物,好在此處能讓訪客賞花,也供應家中的盆翫擺設。「養花」是何時在臺灣仕紳的核心社交圈形成風尚,差不多是在日本時代早期,至大正年間就遍地開花了。 ★臺灣蝴蝶蘭:另類的財力證明 早期臺灣的花園,清代是亭台樓閣假山流水,到了日本時代更走向多元。日治臺籍仕紳們會透過苗圃或園藝商人,蒐羅各種奇花異木,特色植物如「蘭花」,正是上流人士最受歡迎的植物之一。早在清代臺灣,蘭花的幽靜高雅脫俗,即是儒家文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在日本時代,蘭花帶有具備誇耀性質的社交功能,名人雅士的活動之一就有賞蘭。愛蘭者更會組成蘭友會,參加花展評選和交流。 臺灣聞名世界的蘭花要屬「臺灣白花蝴蝶蘭」。白花蝴蝶蘭的最早發現,具有傳奇性,在19世紀晚期,由英國籍的燈塔管理員在屏東所發現。當然外國人可以正當光明的進入清代臺灣,這跟清廷戰敗,天津條約後(1858年起)清廷陸續開放臺灣通商港口有關。日本人來臺後,蝴蝶蘭被視為是能代表臺灣風情的名花。原產地在南臺灣(恆春、臺東、蘭嶼)山林中的蝴蝶蘭,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日本人曾將開花的臺灣蝴蝶蘭,遠渡重洋貢獻給日本皇族欣賞,使臺灣蝴蝶蘭更聲名大噪。當時政商界不少日本人都非常喜歡臺灣原生的白花蝴蝶蘭,後來更帶動民間種植蝴蝶蘭的熱潮。蝴蝶蘭在1910年代起,就已經是一種商品,市場需求大增而野採橫行;早期蝴蝶蘭野生植株多,無須仰賴人工培育,直接砍下蝴蝶蘭附生的原始樹木,以段木販售,於市面流通。蘭花成為臺灣具有重要社會地位之家庭所追求的「奢侈品」。稀少而價高的上等蘭花,如鐵骨素心、蝴蝶蘭等,名蘭得來不易,家中若有一株蝴蝶蘭就能引人朝聖,可以說是資本家們...

宜蘭街石油事業:蘭芳公司

圖片
宜蘭城西地區有許多名人故居,日治初期以富商黃西(註1)、黃北(註2)所建造的洋樓為代表。黃西、黃北為親兄弟,二人感情很好。臺灣銀行在大正時期的地區調查,宜蘭街的首富就是黃家。 相傳黃家早期曾拾獲「黃金」致富,另一說指稱因「採礦」翻身。黃家在日本時代曾申請採金,礦場已知有武荖坑、九份。 黃家事業分為兄弟二家不同商號。黃西商號為「德興」,早期經營醬菜、南北貨等,後多稱為「黃德興」;黃北商號為「德合興」,經營米穀買賣,同樣有南北貨販賣。 黃西於1923年離世後,大房事業交由下一代,由二子黃崇煌,三子黃天賜主掌。黃崇煌管理田租,黃天賜經營商號。黃天賜於1922年開始代理英國迺生產石油(英國殼牌)。黃氏家族間的石油代理不同, 黃德興商行代理英國殼牌石油,德合興商行代理標準石油(スタンダード 石油)。當時宜蘭的石油業者很少,經營者都是豪商,除了黃家以外,同業的有黎坤鐘。黎坤鐘開設的「金益興商行」在媽祖廟口,販售砂糖、麥酒、石油等,宜蘭街另一家石油販售的「蘭芳公司」,公司代表人也是黎坤鐘。 昭和四年,1929年,蘭芳公司等人敬獻翻修「恩威並濟」匾額於宜蘭城隍廟正殿神龕,此匾額下款可見蘭芳公司抬頭,與多位捐獻者:黃北、黎坤鐘、葉添福、黃天賜等人。蘭芳公司在宜蘭的設立、事業和成員等,文獻罕見,未來值得探討。黃北、黃天賜「或許」是公司成員。 備註: (註1)   黃西 (1861–1923),地方俗稱黃阿西。戶籍職業欄為保正、雜貨商。早期以製作販售醬菜起家。商號「德興」經營米穀生意,與地方米商合資設立米穀販賣組合(1909)。宜蘭電氣株式會社監察役(1917)、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取締役(1921)。 (註2) 黃北 (1879–1936)。戶籍職業欄為雜貨商。開設德合興商行,經營米穀、苧麻、石油、雜貨買賣。1915年與宜蘭仕紳發起設立「宜蘭信用組合」,擔任第二任組合長(1923–1936)。宜蘭實業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1918)、宜蘭煉瓦株式會社監察役(1920)、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取締役(1921)、宜蘭街第八保保正(1932)。   後記:雖然提及「蘭芳公司」的蘭芳之名,一度令人聯想起位於東南亞西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及其事業。黃家和婆羅洲是否有互動往來,這部分完全沒有史料可證明。透過黃家第五代族人表示,家族內未從耳聞黃西黃北兄弟至南洋工作,此說法應為外界云云...

蘭陽建醮記聞(隨記)

圖片
  〈蘇澳建醮〉《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7.12.01。 蘇澳庄晋安宮。建築最古廟宇破頹。不堪屬目。當地有志雷萬福氏發起提唱以工事費二萬圓。進行改築。於去年興工。本年夏已竣工。於是涓十二月十五日舊十一月二十二日起。三日間舉改築落成兼平安福醮。特聘宜蘭基隆臺北各地之音樂團藝閣等。添助熱鬧。一番之盛況也。 〈宜蘭建醮彙聞〉《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3.12.22。 宜蘭城者番建設三天醮事。比前數次八天大醮。尤踵事增華。醮壇爭奇鬪巧。去十七日入醮各首事壇開火。十八早發表。邀請該地方丈文武官長赴醮壇。參詣聖佛仙神。是早文武官長。及諸首事齊到。由道士行上表式。祈視地方康寧。各盡敬禮。至午前八時。拜表始舉。各市街醮壇。同日安置神桌。或演唱梨園。或演掌中班。或以歌妓奏曲。中北街。主醮壇陳貴仁。主會壇石萬安。主普壇正和安。又有天官首。植福首兩小壇。十六坎街。○會首壇新源順行。總理醮事壇林吳庚。聖王后街。主壇楊娘養。南門街。水官首壇楊自順。又有小壇二三處。西門前後街。爐主壇呂玉和行。三官壇張興源。觀音上帝壇黃德記。北門口街。天師福德壇。計大小壇。十七八位。其中結成龍鳳柱。雀柱。魚柱。多則十三四案。少則二三案。或層樓疊閣。假山鑿池。或以紙製巧妙勝。或以古玩珍奇勝。或裝置美麗。或物件新奇。或羅列器具齊整。或結瓦斯灯。或請設臨時電。或以電灯結成字句。或假裝人物禽獸。其中灯球火盞。或以千計。或以百數。沿街遍巷。光輝燦爛。每日自晨迄夕。觀者無立錐。去十八夜。放水燈時。寒雨霏 々 冒雨而行。鼓樂緞旗。約計有百八十餘陣。花棚詩意。十五六閣。龍船閣。蜈蚣閣。計八隊云。 【圖1】 〈宜蘭建醮彙聞〉《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3.12.22。 〈蘭陽特訊/繞境盛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4.05.10。 宜蘭東嶽大帝祭典。去一日照豫定舉行。是日晴天。觀眾自羅東蘇澳。基隆雙溪來者數萬人。比昨年頗覺熱鬧。參加團體分十八團。無不爭奇鬪巧。各極其妙。團體中唯敬安社與順安社為最佳。特等賞敬安社。一等賞音樂團龍藝詩意閣。二等賞順安。三等賞基隆得意堂。以上各賞金牌一面。又藝閣故事三十餘種。青年會懸賞金牌一等賞五孃拖荔枝。二等賞蘇東波遊赤壁兩閣云。 〈人氏欄〉《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版,1927.08.08。 蘭陽莊 賛 勳氏。五日往三峽觀中原。六日赴中壢。七日歸北。

三十四銀行相關

圖片
  【圖】〈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廣告〉《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05.09.12。 〈臺南通信/盛儀出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08.06.12。 黃明德住市內大井頭街。年纔廿二。而閱歷涵養。過於老成人。現在三十四銀行支店內。主割引貸借之任。內地本島諸商人咸信賴之。其先君黃朝不幸於春間仙逝。此次卜穴於大東門外侍衛埔定於本陰曆十八日午前八時。自其本宅出殯。十時安眠。仍恭迎誥亭竝請蔡孝廉為點主官。王孝廉為銘旌官及祀后土。到時素車白馬。諸親朋往送者。不知若何熱鬧也。 ※黃明德之父「黃朝」,年五十餘,因腦溢血之症而卒。

日治宜蘭水圳報導

 〈金同春圳竣功式 費十二萬餘圓〉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2.12.02。 宜蘭市第二水利組合之員山庄金同春圳改修工事。去三十日午前十一時半。舉竣功式。有八田技師。中瀨知事。玉手地方課長。西村技師及地方重要官民二百餘名出席。定刻相原囑託報告工事。橫山組合長式辭。中瀨知事訓辭。來賓小島街長。吳壯圍庄長。陳。張。林諸氏述祝乃閉式。續開祝宴。各盡歡至下午三時散會。顧該圳工事費十二萬八千圓。灌溉區域約一千甲云。

三重埔信用組合

圖片
  ★三重區農會沿革概述 三重埔信用組合,全名「三重埔信用購買販賣組合」。昭和7年(1932年)9月20日設立許可,12月4 日開設創立總會。由地方仕紳林清敦(1883–1953)(註1)、林文樹、陳上九、黃淪語等推動組成,成員涵蓋二、三重埔。(註2)後由林清敦擔任組合長,至昭和16年(1941年)三重埔信組新建築落成才退任。新建築樓高二層,鋼筋混凝土造,牌樓以多樣的瓷磚大面裝飾。 昭和16年(1941年)10月24日三重埔信組米穀利用倉庫落成式。(註3)昭和18年(1943年),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農業會令」,三重埔信組合併入鷺洲庄農業會。 戰後政權轉隸,於民國35年(1946年)7月,下令將所有日治時期各市街庄農業會經濟部門改組為鄉鎮市合作社,而農業指導部門則改為農會。民國36年(1947年)4月1日,三重自鷺洲鄉劃出單獨設鎮,原三重埔信組改於4月16日獨立出來成為「三重鎮農業會」;翌年(1948年)2月又奉令改為「三重鎮合作社」。當局旋即發現農會與合作社之間人事與財物紛爭層出不窮,臺灣省政府逐於民國38年(1949年)頒佈「臺灣省農會與合作社合併改組辦法」,將兩者再次合併,名為鄉鎮市農會。於是同年10月16日,「三重鎮合作社」變成「三重鎮農會」,除辦理農業指導及各種合作業務外,並設置信用部辦理金融業務。民國51年4月1日,三重鎮升格為三重市,「三重鎮農會」也正式更名為「三重市農會」。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三重市改為三重區,三重市農會同時改名為「三重區農會」迄今。 三重農會歷史悠遠,英才雲集,代表者有林清敦、連清傳 (註4) 等。據悉戰後初期三重鎮公所曾借用農會舊大樓。第二至四屆鎮長莊根藤也是地方名人。 ★合作金庫三重分行沿革 合作金庫三重分行於民國53年(1964年)9月30日創立,曾經與三重農會共用大樓。原建築二層樓,為日治時期三重埔信用組合所建。重新路為三重埔地區的金融大街,沿途有彰化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等金融機關設置。 三重區農會地址(三重信組舊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二段。 備註: (註1)、 林清敦(1883–1953)為三重埔車路頭望族出身,家族古厝為「毓蘭居」,曾經是三重埔傳統民居的豪宅。根據三重崇德居屋主林瑞昌先生回憶,他稱呼林清敦為叔公。祖先來台時間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為同安縣林姓,分三大房。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