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町二丁目的堀內商會
★京町二丁目的堀內商會
臺北市博愛路70號的三層樓建築為日本時代大和町的「堀內商會」,位於臺北京町二丁目。二戰期間,臺北遭受美軍空襲,堀內商店的屋頂毀於當時,戰後重建。建築立面則維持原貌,特色為西洋建築語彙,如牆面的組紐飾帶(guilloche)及女兒牆上的勳章飾像三顆愛心。堀內商會鄰近的轉角街屋為江藤寫真館,(註1)另一側為土地銀行臺北分行。
★堀內商會臺北支店主桂光風
堀內商會臺北支店於明治32年(1899年)4月創立,經營建築營造與建材的販賣。堀內商會店主「桂光風」,代表人為「堀內茂吉」,地址在「臺北西門外街二ノ六四」。桂光風的聞名事蹟應屬他捐建於北投的「湯守觀音堂」,後期遷移至鐵真院(今為普濟寺)。大正2年(1913年)桂光風離開堀內商會臺北支店,獨立在臺設立「桂商會」,地址在「臺北市末廣町三丁目二番地」。
★堀內商會店主高松與吉
堀內商會的另一個地點在「臺北市京町二ノ二六」(臺北市博愛路70號)(註2),土木建築材料店。參照《臺灣實業家名鑑》、《大眾人士錄》、《御大典記念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等資料,店長為「高松與吉」。另有少數資料出現「高松興吉」。高松與吉和高松興吉,是各有其人或誤植,尚待釐清。
高松與吉(1858 —?)為愛知縣人,在家鄉經營紡織工廠,明治29年(1896年)渡臺。明治38年(1905年)曾捐建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本堂。(註3)高松與吉的資料很少,根據1928年出版的《御大典記念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該書中記載的堀內商會營業者為高松與吉,(註4)換算高松氏的年齡,此時已屆花甲之年。高松與吉餘生都在臺北,終戰前已離世,逝年待查。
堀內商會支配人是「小笠原竹市」,同樣是愛知縣人。(註5)戰爭時期的堀內商會(店)相關文獻付之闕如,暫無所悉。
此外,以桂光風為首的堀內商會,和以高松與吉為首的堀內商會,二者的差別或關係為何?落筆至此,一面茫然。
★臺中臺銀出張所工事為堀內商會承包
堀內商店營業建築材料和營造施工,買賣石灰、煉瓦及水泥,和引進新式的耐震工法如人造石技術等。臺北新公園的兒玉總督石像(1906年)由野村一郎技師繪圖設計和監造,石像的臺基建造和材料就是堀內商店承包。堀內商店(會)參與的建築工事,包含中央研究所(1906)、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改築(1913)、臺灣教育會館衛生及防水工事(1931)等。銀行建築由堀內商會承攬工事:臺中臺銀出張所(1906),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衛生工事(1933)等。
備註:
(註1)、堀內商會鄰近街屋群像
博愛路68號(今黃牙醫診所):江藤寫真館
博愛路70號(現況空屋出租):堀內商會
博愛路72號(今土地銀行):松本商行
(註2)、以高松與吉早期的營業所地址為「臺北城內撫臺街二丁目二十二番戶」,後來堀內商會的地址為「臺北市京町二ノ二六」(臺北市博愛路70號),二處位置可能相近或相同。
(註3)、「寄附金募集許可」(1908-04-21),〈明治41年4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418期〉,《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2418a008。
(註4)、荒川久,《御大典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 復刻》,1928年出版,2020年復刻,頁159。
(註5)、小笠原竹市為堀內商會出資社員兼支配人。前任支配人為永坂淺次郎。
#堀內商會 #堀內商店 #高松與吉 #北門街 #撫臺街 #京町 #博愛路 #城中區街屋
【圖1】臺北市博愛路70號的三層樓洋風建築是「堀內商會」。
# 感謝閱讀單方觀察
# 歡迎留言鼓勵版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