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圖片
        「 土地公柺」是民間感謝土地公、祈謝豐收的表現,民間多稱為「土地公柺仔」,以竹竿夾著金紙,用以答謝土地公。有些地方則以「土地公金」概述之。土地公柺曾經廣泛流行於臺灣各地,涵蓋閩客族群,各地的傳統不同。目前已知土地公柺安設時間,以端午、中秋二大節日為主,其他時間另有正月初二(如宜蘭利澤簡)等案例。 ★金紙 金紙可使用四方金或福金(土地公金),也有人用到壽金,然後將金紙「夾或綁」於竹竿頂端。金紙常見是幾張合起來對折、或是拆成一張張逐一對折在固定於竹竿上,有些會直接用整捆金紙。部分金紙會夾帶枝香(傳統貢香),或是繫上紅菱。端午節安置的土地公柺,部分些地區會在金紙上插青,以金紙對折夾著榕樹葉、艾草(或海芙蓉)等避邪植物。 ★土地公柺 土地公柺的柺杖就是「竹竿」,在部分地區則使用其他相似材料,如「玉米桿」和「芒草(或蘆葦)」等。宜蘭地區及部分中部地區則慣用「竹仔尾(帶葉子)」來作土地公柺。每個地方的祭祀流程不同,譬如宜蘭會先在田頭祭拜,香點燃拜後就插於田地上,再安設土地公柺於田中或田邊。土地公柺有人會刻意留到明年,有的在農作順利收成後就解除任務了。 ★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端午節前後,稻穗逐漸飽滿成熟,是農村出現土地公柺的時節。但土地公柺的安設,也會順應各地稻米成熟的時間,有些地方稻米比較早熟,因此農民安設土地公柺的時間,會早於端午節前。土地公柺是農業社會在傳統對於敬天謝地的民俗信仰,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才能五穀豐收。 土地公柺的出現地點,以農業生產區為主,除了稻田、菜圃、果園、菸田等,在魚塭裡也會出現土地公柺(如圖)。今日土地公柺的文化地景逐漸消逝,屬於農田裡的智慧,隨著高齡農民的退場,逐漸出現斷層。 ★謝誌 文末,特別感謝中臺灣調查小隊:施工中、美如,神雕俠女亦師亦友的引導踏查,開啟我認識土地公柺的新境界。整理出一篇關於柺柺們的概述,以此答謝。 【圖1】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圖2】稻田裡的摺紙土地公柺。 【圖3】花生芝麻田裡的土地公柺。 【圖4】地瓜和青椒(大同仔)田園的土地公柺。 【圖5】用玉米桿、整捆金紙的土地公柺。 【圖6】韭黃韭菜田裡的摺紙土地公柺。 【圖7】已知最短柺柺(20cm)的土地公柺。 【圖8】有金紙、柱香、艾...

圓山花博公園的前世今生

圖片
  ★ 圓山仔在史前就是一座山          圓山,舊名「圓山仔」,早期曾稱「大龍峒山」或「大龍山」,其名來自此區域本來所住的平埔族分支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譯音,據說因風水如龍。(註 1 )後來由於山丘圓緩而獨立,而改稱為「圓山」至今。圓山位於今日臺北市中山區的西北隅,在淡水捷運線的圓山捷運站旁,為鄰近基隆河南岸的一座小山,海拔標高 36 公尺。以圓山為名的「圓山大飯店」,坐落於「劍潭山」,海拔 153 公尺;劍潭山和圓山以基隆河分隔二岸。 ★ 花博公園的前世今生          圓山為臺北第一座近代化的公園, 1908 年日本政府在此設立「圓山公園」,爾後才有城中的「新公園」。都市計畫圖為「公一」。戰後,圓山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二代明治橋改名為中山橋。因為 2010 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戶外會場,改為「花博公園」。花博公園原先曾經作為「陸軍墓地(陸軍和葬墓地)( 1901 年設立, 1936 年擴張工事。)」,原地主有陳焙輝等人。(註 2 )位於陸軍墓地北側為「忠魂堂(約 1906-1910 年建造)(註3)」今為「綠化環境教育中心」為花博期間修建的仿日式建築。動物園入口處,有一棟洋樓,為市役所租用民宅作為「皇民奉公會海洋訓練所(1942年)」,原洋樓疑為霧峰林家林垂拱(1897-1992)之別館。 (註4 ) 隨著二戰終結,日軍撤離後陸軍墓地隨即無人管理,陸軍墓地於戰後遷葬拆除,但今日圓山山腳下仍有數方民間墓塋的碑石遺跡,見證過往。   ★ 圓山運動場和陸軍病院         「爭豔館」的主體建築原為中山足球場,前身為「圓山運動場( 1923 年)」。 早期圓山運動場為日人出資所建,作為田徑場和棒球場使用,這裡更甚曾經作為「賽馬」場地。為了讓民間更為重視馬匹,進而達到普及國防意識與提升馬產的考量, 1928 年臺北武德會馬術部首次在春季時於圓山運動場(現在的花博園區)舉行賽馬會。(註5 ) 戰爭期間,圓山運動場改為陸軍病院圓山分室( 1939 年),戰後短暫作為戰俘安置營,之後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啟動對臺美援、派駐臺灣的軍事組織「美軍顧問團」,陸軍病院圓山...

京町二丁目的堀內商會

圖片
  ★ 京町二丁目的堀內商會          臺北市博愛路 70 號的三層樓建築為日本時代大和町的「堀內商會」,位於臺北京町二丁目。二戰期間,臺北遭受美軍空襲,堀內商店的屋頂毀於當時,戰後重建。建築立面則維持原貌,特色為西洋建築語彙,如牆面的組紐飾帶( guilloche )及女兒牆上的勳章飾像三顆愛心。堀內商會鄰近的轉角街屋為江藤寫真館,(註 1 )另一側為土地銀行臺北分行。   ★堀內商會臺北支店主桂光風          堀內商會臺北支店於明治 32 年( 1899 年) 4 月創立,經營建築營造與建材的販賣。堀內商會店主「桂光風」,代表人為「堀內茂吉」,地址在「臺北西門外街二ノ六四」。桂光風的聞名事蹟應屬他捐建於北投的「湯守觀音堂」,後期遷移至鐵真院(今為普濟寺)。大正 2 年( 1913 年)桂光風離開堀內商會臺北支店,獨立在臺設立「桂商會」,地址在「臺北市末廣町三丁目二番地」。   ★堀內商會店主高松與吉          堀內商會的另一個地點在「臺北市京町二ノ二六」(臺北市博愛路 70 號)(註 2 ),土木建築材料店。參照《臺灣實業家名鑑》、《大眾人士錄》、《御大典記念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 內》等資料,店長為「高松與吉」。另有 少數資料出現「高松興吉」。高松與吉和高松興吉,是各有其人或誤植,尚待釐清。        高松與吉( 1858 — ?)為愛知縣人,在家鄉經營紡織工廠,明治 29 年( 1896 年)渡臺。明治 38 年( 1905 年)曾捐建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本堂。(註 3 )高松與吉的資料很少,根據1928年出版的《 御大典記念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該書中記載的堀內商會營業者為高松與吉, (註 4 ) 換算高松氏的年齡,此時已屆花甲之年。 高松與吉餘生都在臺北,終戰前已離世,逝年待查。         堀內商會支配人是「小笠原竹市」,同樣是愛知縣人。(註5 )戰爭時期的堀內商會( 店) 相關文獻付之闕如,暫無所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