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 土地公柺」是民間感謝土地公、祈謝豐收的表現,民間多稱為「土地公柺仔」,以竹竿夾著金紙,用以答謝土地公。有些地方則以「土地公金」概述之。土地公柺曾經廣泛流行於臺灣各地,涵蓋閩客族群,各地的傳統不同。目前已知土地公柺安設時間,以端午、中秋二大節日為主,其他時間另有正月初二(如宜蘭利澤簡)等案例。 ★金紙 金紙可使用四方金或福金(土地公金),也有人用到壽金,然後將金紙「夾或綁」於竹竿頂端。金紙常見是幾張合起來對折、或是拆成一張張逐一對折在固定於竹竿上,有些會直接用整捆金紙。部分金紙會夾帶枝香(傳統貢香),或是繫上紅菱。端午節安置的土地公柺,部分些地區會在金紙上插青,以金紙對折夾著榕樹葉、艾草(或海芙蓉)等避邪植物。 ★土地公柺 土地公柺的柺杖就是「竹竿」,在部分地區則使用其他相似材料,如「玉米桿」和「芒草(或蘆葦)」等。宜蘭地區及部分中部地區則慣用「竹仔尾(帶葉子)」來作土地公柺。每個地方的祭祀流程不同,譬如宜蘭會先在田頭祭拜,香點燃拜後就插於田地上,再安設土地公柺於田中或田邊。土地公柺有人會刻意留到明年,有的在農作順利收成後就解除任務了。 ★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端午節前後,稻穗逐漸飽滿成熟,是農村出現土地公柺的時節。但土地公柺的安設,也會順應各地稻米成熟的時間,有些地方稻米比較早熟,因此農民安設土地公柺的時間,會早於端午節前。土地公柺是農業社會在傳統對於敬天謝地的民俗信仰,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才能五穀豐收。 土地公柺的出現地點,以農業生產區為主,除了稻田、菜圃、果園、菸田等,在魚塭裡也會出現土地公柺(如圖)。今日土地公柺的文化地景逐漸消逝,屬於農田裡的智慧,隨著高齡農民的退場,逐漸出現斷層。 ★謝誌 文末,特別感謝中臺灣調查小隊:施工中、美如,神雕俠女亦師亦友的引導踏查,開啟我認識土地公柺的新境界。整理出一篇關於柺柺們的概述,以此答謝。 【圖1】魚塭裡的土地公柺。 【圖2】稻田裡的摺紙土地公柺。 【圖3】花生芝麻田裡的土地公柺。 【圖4】地瓜和青椒(大同仔)田園的土地公柺。 【圖5】用玉米桿、整捆金紙的土地公柺。 【圖6】韭黃韭菜田裡的摺紙土地公柺。 【圖7】已知最短柺柺(20cm)的土地公柺。 【圖8】有金紙、柱香、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