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華盛頓椰子

        華盛頓椰子是日本時代開始在臺灣種植的外來棕梠科植物,今天在臺灣博物館、臺北植物園、臺南公園都能看到這種「異常高聳」的華盛頓椰子。華盛頓椰子(圖右)和蒲葵(圖左)外觀很像,蒲葵的樹高10-15公尺,華盛頓椰子的樹高可達20-30公尺,臺灣博物館樓高就是30公尺,兩種椰子的身高相差一倍。華盛頓椰子的學名Washingtonia filifera (Linden ex Andre) Wendl.,常用的英文名字是California Washington Palm,因為原產地在美國加州得名,但命名者可能希望用美國首都華盛頓來命名,植物的名稱怎麼取會不會流行也是一門功課。期待以後大家有機會來臺灣博物館,記得來看看這棵從日本時代就種下的華盛頓椰子,這棵華盛頓椰子樹齡保守估計90歲以上了。


        1895年臺灣澎湖成為日本政府的殖民地,當時南進政策尚未萌芽,但隨著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帝國主義思想在日本成形,臺灣成功經濟獨立,讓日本國內對於南方世界的嚮往更是強烈。椰子樹在日本境內除了極少數耐寒品種可以適應,只能成為溫室中的奇花異草,位於熱帶氣候的臺灣,無疑激發了日本對熱帶植物的更多想像,其中改變臺灣地景最多的熱帶植物就是「椰子樹」。大正年間臺灣各地的官署機關已經開始栽種椰子樹,最早期用於景觀綠化的椰子樹是「檳榔樹」,檳榔樹在臺灣不分南北都十分常見,而且成樹容易移植。從郡役所、法院、銀行、市場、學校都有種檳榔樹,目的是為了庭園造景。後來隨著殖產局引進椰子種籽、樹苗來臺灣試種。除了本土有的檳榔、可可椰子和海棗等原生種椰子,昭和年間的臺灣已經出現非常多樣的外來椰子樹: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黃椰子、酒瓶椰子、孔雀叢立椰子、蒲葵、華盛頓椰子....等等。


 

(圖1.) 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1915年完工即啟用,1998年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博物館興建前,原址為官祀廟宇「臺北大天后宮」所在,1913年拆除。博物館周圍在日本時代作為新公園,設施有水池、涼亭、戶外舞台、運動場等,園內種植許多植物,其中以椰子類的表現最為出色。臺博館樓高30公尺,博物館東南側的「華盛頓椰子」已有可觀的樹高,這棵華盛頓椰子今日是一枝獨秀鶴立雞群。「華盛頓椰子」和另一種椰子樹「蒲葵」在外型上很相近,最大的差別在於蒲葵的樹高大約15公尺,華盛頓椰子的樹高可達30公尺,相差二倍。圖上天際裡最高的椰子樹就是華盛頓椰子,日本時代種植。周圍比較矮的椰子樹就是蒲葵。





(圖2.)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繪葉書,出版時間為日本時代,資料引用自「開放博物館」。新公園內曾經種植有許多椰子樹,早期的種類有本島常見的檳榔樹,圖上的椰子樹近景全部都是檳榔樹。這帖繪葉書,拍攝地點位於博物館後方,因此可以清楚看到博物館東南側一隅,此處有一團黑影,當時這是一棵幼小的「華盛頓椰子」,今日這棵椰子樹已經亭亭玉立居高臨下了,推測樹齡超過90年,難能可貴!





# 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 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