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

圖片
        2021 年 6 月8日 ,吳儉鴻老師於臉書上分享一帖臺北萬華龍山寺前合影記念的舊照片,文獻出自 士林「郭坤木」家族收藏 。昭和 2 年( 1927) 十月初三(1927年10月27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同窗會,晚上於萬華三仙樓 (註1) 宴會,參加的師長有校長「志保田鉎吉」,他同時是新任評議會員。會後眾人就近在臺北龍山寺前合影留念。照片中,志保田校長站在人群第一排中央,身穿深色和服,在一片西裝人物中非常醒目。志保田校長右手邊的西裝仕紳就是郭坤木。 ★師範學校校長   志保田鉎吉             志保田鉎吉( 1873~ ?),日本京都人, 1901 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授,與坂本房と結婚。其後歷任臺南高等女學校(今國立臺南女中)、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 學)、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志保田先生在臺教育界服務 30 年後卸任, 1931 年 9 月 17 日離臺。 1932 年志保田的壽像在臺北第一師範學校舉行除幕式,今銅像不存。 ★士林仕紳   彰銀板橋店長   郭坤木           郭坤木( 1888.01~1947 ),出身自士林郭氏家族,國語學校實業部農業科卒業( 1940 ),進入臺北廳殖產局,農事試驗場技手( 1910~1911 ),從事甘蔗檢驗。郭坤木為士林新街的仕紳代表,在日方推廣本島人的舊習改造期間,參與「斷髮不改裝會」( 1911 年 1 月),隔月成為士林首批斷髮人士。郭坤木由於日語表達流暢,具備雙語讀寫能力,頭腦清晰,獲得引薦,事 業跨足至金融業。彰化銀行臺北出張所 1919 年 9 月設立,郭坤木進入金融業。 1924 年由彰銀臺北支店次席升任板橋出張所長, 1930 年彰銀板橋升格為支店,郭坤木榮昇為彰銀板橋初代支店長。皇民化時期改名為「福原啓吾」,戰爭時期經選任彰化銀行監察役( 1941~1945 )。         郭坤木熱心地方事務,士林慈諴宮昭和年間第一次改建( 1927 ),地方仕紳響應,郭坤木為改築委員會委員,由郭坤木...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圖片
        文史前輩們對於臺北彩繪名家「許連成」的彩繪有很多深入研究,個人在這方面的調查不盡全面,覺得無法錦上添花,又忍不住想藉機聊聊我的好奇,試論許連成彩繪事業興起的時空因素 。 ★ 許連成司之研究風起           許連成是北臺灣的彩繪名司,作品具有北臺灣獨有的畫稿風格,今日來看其特色仍然鮮明。但因為臺灣傳統廟宇有五年小修十年大修的現象,連成司的彩繪作品雖然是北臺灣傳統彩繪的代表,但流行是物換星移,1990年代後,臺灣的傳統彩繪市場以府城畫派為龍頭,帶有潮汕風格及宮殿式的彩繪非常華麗,逐漸成為主流。由於傳統彩繪為建築結構之表面塗裝,在 人們追求新穎同時,導致廟宇不斷重塗、拆除改建,許連成在各地廟宇的彩繪作品出現消逝的危機。         談起許連成彩繪的研究者,首推崇黃佳慧小姐,她於臺北藝術大學就讀傳統藝術研究所投入匠藝調查, 2004年發表的《許連成門神彩繪研究》論文,突顯許連成彩繪的當代價值。研究者以豐富的田野資料和嚴謹考證, 奠定匠司譜系、風格及事業發展 的論述基礎, 引導今日各界對於許連成司派下彩繪的正視 ,使許連成司彩繪研究風起的最大推手。         2018年時值許連成百歲冥誕, 由民間發起的連成司彩繪展覽,展品完整,規模盛大,而使得許連成家族的彩繪作品再度受到關注。展覽名為「三重的絕代風華—許連成家族特展」,關鍵促成者為林威廷、張榮、張明祥、方圓文史、哢來文創等合力同辦,贊助者是林月于女士,主辦為三重區公所、三重社大、許連成家族,地點於三重社教館,時間是 2018 年 8 月 4 日至同月 19 日。現場展覽文物包含三重慈雲寺門神、廟名匾等,以及少見的紙本、手稿等,成果驚豔四方,圓滿落幕。活動後,各界探究許連成彩繪作品之聲量持續,再次促成風潮。 ★ 筆者家鄉與許連成司之關連          回想起,自己如何認識許連成,我身為宜蘭人,起因於大學時期開始對家鄉宜蘭的文史感到興趣。宜蘭的傳統信仰豐富多元,境內的大廟無非不是集眾人之力的雕梁畫棟之作。臺灣第一座千人移廟而獲得保存的「二結王公廟」,曾經因為不是古蹟而保存,成...

五結清水清安堂人頭公廟

圖片
        七月十二日是五結清水祈安宮普度,隔一天七月十三日就是廟後沙崙頂的清安堂普度。祈安宮主祀三府王爺,清安堂主祀人頭公。         過往在祈安宮廟後的沙崙上有「罟寮」,這是一種仰賴「牽罟」討海生活的工寮。牽罟是透過曳地網,搭配三方人馬,岸上兩組,海上一組,這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早期清水祈安宮後的沙崙上約有三座罟寮,清水沙地多,居民靠農作、捕魚維生。現在當地老人家都有印象小時候曾聽過牽罟以「吹螺聲」作為訊號叫人。這些捕魚的民眾,都會信仰人頭爺,亦稱為人頭公,是無主頭顱變成的神祗。頭顱的來源有二,一說是祈安宮三府王爺乘船而來,頭顱掛在船後一併上岸;另一說是早期有漁民牽罟捕魚,在漁獲中撈獲頭顱。海上漂來的人頭,被供奉於沙崙頂的草寮中,因為顯靈加上神蹟不斷,長年保佑漁民豐收,而有今日廟貌規模,廟名「清安堂」,有保佑清水合境平安之意。         根據住在沙崙腳的林老先生的回憶,為 五結清水人頭公的建廟起源, 補充更多歷史細節。日本時代,五結清水有一蔡姓人家在海岸牽罟,某次意外打撈上一個頭骨,居民商議後,以蔡氏、林氏等為首,將人頭公奉祀在沙崙頂,早期為一座草厝,屢次翻修後,在甲寅年(民國63年西元1974年)以鋼筋水泥重建成今日廟貌。由於新廟落成後,曾受當時縣長李鳳鳴(任期1973-1981年)派代表來參拜,神格擢升,地方改以人頭爺尊稱。         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是人頭公普度的日子,早期主要為漁民祭祀,時下環境本地季新村已經沒有牽罟活動,但祭祀人頭公地傳統由村民延續,每年的普度已是所有村民的共同活動。人頭公廟普度時,會使用傳統的「拜板」,這是使用原木長板,加上長凳,拼組成的供桌,居民將這種桌子稱為拜板。一位老先覺解釋,用來拜拜的柴板稱為拜板,用來睏眠的柴板稱為睏板,這樣一解釋果然名稱很好理解。這種拜板高約60公分,約二尺高,桌面的木板來頭不小,都是hinoki,宜蘭過去檜木資源豐厚,當年隨處可見的檜木板,今天變成村子裡的寶貝。印象,小時候壯圍老家普度拜拜,到處都是這種「拜板」。長板、長凳其實很輕巧,小女生都能搬。物換星移,傳統的拜板今日看來是顯得珍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