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裡的大紅花
稽含(263–306),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及植物學家。在描述扶桑花的眾多古籍裡,似乎以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的說明最為詳盡逼真。他說:「朱槿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樹高止四五尺,而枝葉婆娑,自二月開花至中秋節即歇,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炎生,一叢之生,開數百朵,朝開暮落。」 稽含是譙國銍縣人,銍縣今日的位置在安徽北部「濉溪縣」,位於華中區域。安徽四季分明,3月春天,9月後就入秋,晚春到中秋時節,是扶桑開花季節。 臺灣位於亞熱帶,扶桑花四季常開,平地皆然。咸豐2年(1852)印行的《噶瑪蘭廳志》對扶桑的描寫是:「佛桑俗名大紅花。署中一株,四季長開。」原來衙門裡的花園有大紅花,這真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記述。清代在衙門裡,只要下過雨,庭院的扶桑花香,會變得更清晰芳郁,通判(以前的縣長)在辦公時,就能享受這般雅致吧! 扶桑花在我的記憶裡,是老家竹圍旁的灌叢,有時候會長成像是小喬木,超過人高,花朵在樹上倒吊著,長輩都說這是「燈仔花」。扶桑的名字很多,佛桑、扶桑、大紅花等,學名是「朱槿」。開花時,蝴蝶會來吸花蜜,有些種類的扶桑也是兒時的甜蜜點心,像是「南美朱槿」的花朵的蜜水就特別好喝,下雨過後、早晨時是最適合享用扶桑花露水的時間。 幾年前,研究臺灣銀行歷史,臺灣早期的紙幣上也有扶桑,經典的五瓣花、高突的雄蕊、像桑樹的葉子,設計鈔票的畫師真是用心描繪。扶桑花的魅力,不只是臺灣人,日本人和清國人都被吸引了吧。臺灣找不到牡丹,扶桑花和木芙蓉是最像牡丹花的,臺灣鄉間種植很多,開花醒目又熱鬧。扶桑喜歡全日照,姿態熱情奔放,在太陽下總是花花綠綠,難掩光芒。 扶桑花的葉子很像是桑葉,這都是鄉間植物,庄腳人再熟悉不過,但對於在城市的人來說,有時候就會認錯。童年讀書時人人都會體驗到養蠶寶寶,觀察生物的變態。同學拔了扶桑葉,餵蠶寶寶,幸好吃不多,在課堂上大家又說又笑。 寫這麼大篇,「借花獻佛」隱藏的心意,是想祝所有的家人朋友們,甲辰年中秋快樂。中秋節一定要吃吃喝喝,但,不能吃太胖喔,會被殺掉的。 【圖1.】臺灣早期的紙幣上也有扶桑,經典的五瓣花、高突的雄蕊、像桑樹的葉子,設計鈔票的畫師真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