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埔尪公廟護山宮
#三重埔 #護山宮 #尪公廟 #尪公祖 #祖師公 #中壇元帥 #福建同安 #謝安將軍 #邵思新 #邱重義 #玉山人劉家正 #景陽花磚 中午抵達三重時,這座城市還沉浸在日光和疊影裡,憑著腦中對地圖的印象,果然事實是多繞了一圈路,從容地結束工作後,我竟然想循著原路回走,意外展開小旅行。 護山宮,這是一座起建於民國 61 年 (1972) 的地方廟,主祀護國尊王,謝安將軍,俗稱尪公祖。相傳原有二尊尪公祖本來埋在土裡,被邵姓和楊姓人士挖出後,分別奉請回家,楊姓一脈的尪公祖後來就沒有下文,但有記載邵姓一脈的尪公祖最後來到台灣。 清乾隆年間,邵氏族人自福建同安橄欖嶺渡海來台,隨船攜帶三尊神明:尪公、祖師公、中壇元帥,過黑水溝,沿淡水河,至三重埔過圳落地生根。根據邵世棋大哥研究家族史,來台為邵氏第十六世,他為二十一世,至今以傳至二十五世,可以證實邵氏開墾三重埔有二百餘年。早期來台神明以爐主會輪值奉請至家中。隨著邵氏族人開枝散葉,加上在地信眾愈多,終於在老主委的推動下將神明會變成地方廟,由邵克正獻地,地方鳩資,起建為今日規模廟貌巍峨。早期本境為農耕環境,來往護山宮是一條巷仔路,民國 60 年沒有重陽路也沒有三陽路,更不見大樓林立,地方都說尪公祖敖選地,古往今來地靈人傑。民國 62 年(1973)新廟落成時,有一方匾額「義貫千秋」由時任臺北縣長邵思新敬獻,爾後邵思新接任臺北市長,為邵氏家族榮耀。 護山宮建築今貌已歷經多次整修,煥然一新,特色是秀面石雕仍為臺灣作品,雙龍龍柱遠觀近賞皆有可看度,整體古韻猶存。拜亭下六面水車堵剪黏可能為邱重義的作品。古器物方面,二樓太歲殿有一張神明桌,刻有「護國尊王」,左款「明治四拾年」,右款「三重埔過圳庄弟子邵陵海敬奉」。今日廟宇彩繪為玉山人劉家正於民國99 年開始重修成果。神龕壁堵則留有民國 61-62 年的宜蘭景陽花磚作品。 入廟參拜不久,忽逢大雨,感謝尪公祖師庇佑。廟方人員的熱情,分享許多歷史故事,並引導拍攝紀錄,特別以此文感謝邵世棋大哥、楊孝嘉大哥的照顧,期待有機會能再訪三重埔尪公廟。 201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