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道徐宗幹和通判董正官】一



#臺灣道  #徐宗幹  #熊一本  #仝卜年
#林步瀛  #文魁匾  #荻訓遺徽
#陳維英  #
詔舉孝廉方正  #仰山書院

#董正官  #噶瑪蘭通判  #為官剛正
#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  #惜才建言



【臺灣道徐宗幹和通判董正官】(一)

                在1885年臺灣建省以前,「臺灣道」是清廷治台時最高行政首長,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以下簡稱分巡臺灣道)是台灣道的最高主官職稱,1848年到任的徐宗幹,接替的前任是熊一本,前前任是仝卜年,這三位都是對噶瑪蘭發展影響重要的官員,熊一本曾是臺灣府知府,仝卜年任臺灣道前是噶瑪蘭廳通判。

               徐宗幹,江蘇人,1820年考中進士,就職地從山東、四川、福建到臺灣,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廿八日(520)履任分巡臺灣道,因治理有績,同治元年(1862)年陞福建巡撫。卒於同治五年(1866)。入祀福建名宦祠。
                                                                                                                 
               徐宗幹貴為首長,頒匾是官方和民間必要互動。諸如來台第一年「恬波宣惠」匾1848年府城大天后宮是因為清宣宗賜加封號。在噶瑪蘭廳,例頒林步瀛「文魁」1864年、請頒林步瀛母親馮太儒人「荻訓怡徽」1864年,同年都由福建巡撫徐宗幹掛名,這兩塊古匾皆保存於宜蘭南門林氏家廟正堂。1851年臺北大龍峒陳維英獲頒「詔舉孝廉方正」是由徐宗幹推舉,陳維英在1849年來宜蘭出掌仰山書院的山長,乃宜蘭清代教育重要貢獻者。1863年頒立「孝友維風」匾額給宜蘭舉人李春潮。透過頒匾程序,可想徐宗幹能關心後山,尤其噶瑪蘭廳是清廷執掌的新行政版圖。臺灣道徐宗幹曾寫信提點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此事勘證徐宗幹認真吏治,重視人才。

               董正官初登鯤島後,想必首要先拜會臺灣首長,臺灣道徐宗幹曾寫信給身為噶瑪蘭通判的董正官,這是《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董氏來台前,曾任福建安溪、常泰、霞浦、雲霄等知縣,期間嚴守海疆、熱心辦學、勤察辦案,1834年以優異政績提升為雲霄府同知,仕途風發成為官場新星,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七日,升任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捕糧通判,又授噶瑪蘭通判。董正官辦事恪盡其力忠朝愛民,徐宗幹必也賞識,然則噶瑪蘭廳境內的施政艱辛,擔憂董氏為官剛正,不知後山潛藏萬惡,若積極執政興革容易向背民心,文末有要董氏明哲保身之深意。

《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
「今日論吏治,所謂興利、除害,非易言也;但除其害之顯然者而已。大約不外聽訟、緝捕兩端。而貴境生番為害,則又甚於他處。匪徒尤宜刻刻防閑,不為考成計;我輩豈真戀此官者?但為因果計耳。凡極難為之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實心為民,自有善策出來。誠則明,雖蠻貊可行也。果能救人,不必惜費,冥冥中有主之者,終不至累及己身也。臨頴不盡。」

                可惜的是徐宗幹的惜才建言,沒能讓董正官在盡職為官之後,防患叛臣逆賊,一位勤政愛民的清官良吏最終遇伏慘死刀下,這是咸豐三年(1853)的吳磋戕官事件。

((待續))





#臺灣道  #徐宗幹  #熊一本  #仝卜年
#林步瀛  #文魁匾  #荻訓遺徽
#陳維英  #
詔舉孝廉方正     #仰山書院

 #董正官     #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