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皇日?朝號遺緒

按某日人長官的行程記述,當日本理臺第一年,1896(明治29)年,他曾在新竹北門城外,見到刻有「皇日」朝號的墓碑,有臺灣人「死後歸化為日本臣民」,因此感動而留下文字紀錄。今日來看這些文字,無論是否「美化」當時的民情,或是藉此作為與「抗日」對立的「順服」?

在臺灣各地的墓塚和廳堂裡,埋藏不少珍貴的歷史遺風,其中像是墓碑或神牌上的碑額或牌額,橫款寫有朝號,明朝會寫「皇明」、清朝會寫「皇清」,日本時代會寫「皇日」,戰後民國時代會寫「皇民」等。臺灣的行政權在過去有其「母國」,民族意識隨著政權而變化或加劇,其中「皇日」的出現,可能是最戲劇性的,清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土地易主。臺灣民間又是何時出現皇日呢?目前已知在1896(明治29)年已經出現了。

政權在改朝換代之際,朝號是立刻改變?或是漸進?以日本時代為例,墓碑和牌位的形式仍維持舊慣,較少受到當局影響。縱使在皇民化運動,漢人在身份認同仍能保有原鄉祖籍,或者是認祖歸宗的理想。如此,臺灣民間所見的「皇日」,是後期政策如皇民化的影響?或是另一種自我認同的依附?這是祖先「生前」意志?或是對於不存在的「故土」追尋?修墳蓋墓多半是「在世」之人所為,朝號或祖籍是當下後人的識別!?


       迄今,在身份認同上,迎風破浪,峰迴路轉,長期外在因素影響,而使內部萌生更多元的論述,自我意識遍地開花。

#皇日墓碑的出現 #新竹 #臺灣 #朝號



【圖1】、此圖為臺灣中部民居的神主牌位,可見其牌額的朝號轉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