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風景:改築落成

        艋舺龍山寺始建於1738(乾隆3)年,於1740(乾隆5)年落成。後經嘉慶年間大地震、同治年間暴雨等災後數次修築。在政權轉隸後,日治時期中葉計畫擴建。 1919(大正8)年後,由福智和尚發起,眾人公推辜顯榮出任董事長,艋舺富紳吳昌才擔任副董事籌募款項,捐款範圍以臺北為重,遠至基隆、宜蘭。歷時四年,共募得現款20餘萬元及時價27萬餘的建築材料,敦聘福建首席名匠王益順主持修建。艋舺龍山寺改築於1920(大正9)年11月起工,至1927(昭和2)年12月落成。

1945(昭和20)年,美軍對臺各大城市進行空中轟炸行動,5月31日臺北遭遇最大規模轟炸後稱為「臺北大空襲」,臺灣神社和艋舺龍山寺等地都因此遭遇燃夷彈轟炸。此次空襲導致龍山寺正殿與東側護廊被炸毀,整座正殿建築全燬,主祀的觀音佛祖法身受損,此後展開漫長重修。除此,臺灣近代雕塑名家黃土水雕塑的《釋迦出山》原作置於正殿中,同樣因空襲焚毀。

     
萬華仕紳率先發起重建大殿,移築楊氏宗祠大木結構,在舊有的廟壇上,搭建臨時大雄寶殿。戰後由於民生凋敝,直至1955(民國44)年才由王益順之侄王樹發的義子—王世南先生負起重建大殿的任務,依原有規模重建,動員十多位名師,耗費巨資400萬元,於1959(民國48)9月20日正式落成,抵定今日廟貌。


★ 艋舺龍山寺於單方觀察 :

1、《龍山寺風景:改築落成》

2、《龍山寺風景:龍山鏡石、水池、公園》

3、《龍山寺風景:噴水池的龍君》

4、《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

5、《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



★ 龍山寺落成相關報導 :

〈龍山寺落成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3.08.06。

臺北市萬華重新中之龍山寺。聞豫定本年十月中可以落成。先是同寺義捐者。各方面踴躍而外。在艋十餘團之音樂團體。亦各有所寄附。不落人後。就中合義軒之領袖者。猶向前先為代支。全部如數交清云。


〈萬華龍山寺  落成式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7.12.03。

萬華龍山寺。為臺灣島中有數之名古剎。自數年來大興土木。廟貌重新。莊嚴式相。仍復舊觀。最初豫定大正十二年中。卜吉建醮落成。然總董事諸人以關東震災纔起。所當遠慮。遂決定延期。直至昨今。乃定十四日午前九時於同寺內。舉行落成式云。


〈萬華龍山寺  進行中醮事 落成式忙於準備〉《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27.12.13。

▲連日進行中之臺北市萬華龍山寺慶成醮事。自聞總督軍司令官知事市尹。將一齊臨落成式。益呈活氣。現下佛前中棹。及左右十八羅漢像前。皆陳列無數斗燈。寺中廣庭式場及後殿園遊會庭中。皆用架起。將張掛天幕。而市中各壇之電火。一齊開火。每夜觀者絡繹。寺前公園裝飾彩電無數。東角映射反射電鏡。竝設置警官詰所。又市中重要十字路頭亦設有電門。十、十一、十二三日間。持齋禁屠。但寺中為附近各寺廟來賀。乃至由龍山寺分派之十三處觀音。爭來進香。神輿鼓樂。相屬而至。益釀成濃厚建醮氣分。

▲不景氣聲中。居民一般偏為著信仰上。異常努力多準備雞鴨及諸祭品。或新調衣裳。所費正自不貲。所可異者。為鋪張門面。多有修繕家屋。及油漆之人。故油漆工匠。應接不暇。生意大旺。婦人多新製手勢。金葉騰貴。有為是負債。甚且典質物件。以實行輸人不輸陣之主義者。聞此種負債。須數年始能償完。

▲此間所最感苦痛者。莫如艋舺地方之旅館有限。人家床鋪。更不能一一收容...




【圖1】、此繪葉書標題「(臺灣臺北)龍山寺」,文字說明「約二百年前の創建で市內最古の建物であつれが,六十萬圓の巨費を以て再建しれもので,門壁柱梁の丹青の妙は又格別である。」,大意為臺北市內最古老寺廟,創建於200年前,如今以60萬圓改建,門壁柱樑的彩繪絕妙特別。圖中主題為龍山寺前殿,包含廟埕石燈籠(1926)和時鐘塔(1927),拍攝地點為艋舺公園。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2】、此繪葉書主題為「(臺北名勝)艋舺龍山寺之中殿」,左上角蓋有「艋舺龍山寺落成紀念」戳章。艋舺龍山寺中殿(大殿、大雄寶殿)是溪底派大木匠司「王益順」主持的作品,帶有泉州風格,如屋頂翼角簷板「風吹嘴」。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3】、艋舺龍山寺中殿歇山重簷屋頂局部放大,屋頂翼角起翹,俗稱「風吹嘴」,為泉州地區溪底派建築特色。根據李乾朗著作《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一書有收錄「風吹嘴」詞解:『一種泉州風格之屋角簷版,顧名思義,指其屋簷角有如被風揚起又有如嘴唇或船首迎風破浪,「風吹嘴」一詞由王世南引述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說法而得,台北孔廟、鹿港龍山寺與天后宮等皆有實例。』按圖可見,中殿重簷的屋脊有做工細膩的交趾陶、剪黏裝飾,其中疑似交趾陶作品分布於牌頭和水車堵。延伸閱讀: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2003,頁110。




【圖4】、此繪葉書標題「(台北)龍山寺」,為艋舺龍山寺大雄寶殿,人工加彩上色。殿前懸掛匾額,明間的「慈暉遠蔭」、龍邊次間的「法界長春」、虎邊次間的「法雨宏施」三面匾額。慈暉遠蔭匾額原為1886(光緒12)年光緒皇帝為感念艋舺龍山寺於清法戰爭期間出兵守護臺北城有功所賜。法雨宏施匾額為1921(大正10)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捐題。1945(昭和20)年龍山寺遭美軍空襲,正殿全燬,建築主體與匾額因此消失。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5】、龍山寺中殿匾額「法雨宏施」,1921(大正10)年7月,前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男爵「後藤新平」題匾。戰後重建,此匾額未複刻。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6】、艋舺龍山寺中殿月臺下方有信眾敬獻的盆栽,盆栽底下多以柱礎來墊高,盆缽上有寫字標示捐獻者。左一松盆寫「天河敬獻」,推測為「林天河」。林天河,艋舺人,曾任萬華壯丁團團長、艋舺信用組合理事等。左四松盆寫字疑似為「何闊嘴敬獻」,何闊嘴為基隆出身,曾捐獻木柵指南宮(1922)、基隆奠濟宮(1924)。另有其他盆栽捐獻者,從舊照片上初判疑似有楊氏、黃氏。





【圖7】、艋舺龍山寺大殿月臺,至今保存。月臺上有施食臺(圖左),油燈臺(圖右),中殿明間前簷有天公爐。月臺人物,右二為釋覺力「覺力法師」,於1922至1925年間擔任艋舺龍山寺住持。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8】、繪葉書主題為「萬華龍山寺佛祖像」,此為中殿殿內神龕佛祖寶像,神尊按圖由右至左:玉佛、觀音神像、鎮殿觀音佛祖。玉佛底座雕刻「阿彌陀佛」但其造像疑似為釋迦牟尼佛。神龕內另有佛祖護法神「韋馱、伽藍」,如圖為「韋馱」。玉佛背後有惠安峰前派風格的石香爐一只。錫器燭臺底座落款「萬華福德興製造」,為海山郡土城庄大安寮呂氏敬獻。錫臺旁有一尊天上聖母。此外,在鎮殿佛祖寶像前有安設玻璃,玻璃捐獻者為楊文塗、蔡婆等。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延伸閱讀:許泰英,《艋舺龍山寺戰前韋馱伽藍》,臉書,2021.07.05。




【圖9】、日治龍山寺繪葉書「
石柱の雕刻」,主題為艋舺龍山寺前殿後檐空間。鐵欄杆包圍的為百鳥朝鳳花鳥柱,柱頭為西洋柱式,由惠安鋒前匠派石匠「蔣細來」請負雕鑿,落款「石工蔣細來製造」、「蔣豐源  石工細來」,落款包含店名和匠司姓名,「蔣豐源石店」為蔣細來開設。此對
花鳥柱完成於1921(大正10)年。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延伸閱讀:蔣若琳,〈前殿後檐百鳥朝鳳花鳥柱賞析〉,《龍山寺季刊》第69期,2025年9月,頁12-15。




【圖10】、 臺北艋舺龍山寺,攝於1927(昭和2、丁卯)年10月,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同窗會,晚上於萬華三仙樓宴會後於龍山寺前合影留念。照片中,「志保田鉎吉」校長穿著深色和服,在一片西裝人物中非常醒目。圖片來源:郭坤木家族收藏,吳儉鴻老師提供。延伸閱讀: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




【圖11】、繪葉書「艋舺龍山寺公園」,右上角有1927(昭和2)年12月艋舺龍山寺落成戳印。繪葉書
此景為從龍山寺前殿廟埕往外望去之公園風景,公園內有一圓形水池(人物後方)。廟埕人物,右二為龍山寺住持「釋覺力」覺力法師。圖片來源:筆者收藏。




【圖12】、
艋舺龍山寺前公園噴水池的龍君,
名醫李朝北拍攝。銅龍噴水由臺北市役所出資打造,萬華金銀細工匠林石粒鑄造,1930年竣工。戰爭時期,因金屬回收運動,銅龍於1943年徵召飛昇。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建檔。
延伸閱讀:《龍山寺風景:噴水池的龍君》





【影1】、歷時六年,1959民國48年9月20日,艋舺龍山寺斥資400萬重修大雄寶殿竣工。上午1點,舉行觀音佛祖開光點眼典禮,由中壢圓光寺高僧妙果大和尚主持。接著舉行觀音佛祖安座典禮,3萬多信徒觀禮。9月25日舉行拜天公儀式,由臺北市市長黃啓瑞主持。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圖13】、艋舺龍山寺前殿現況,2015年攝影。





【圖14】、艋舺龍山寺前殿左右偏殿屋頂有交趾陶作品,出自不同名家之手藝。左偏殿交趾陶為張添發製作,右偏殿交趾陶為陳天乞製作,二人皆為洪坤福派下名徒。洪坤福傳徒多人,其中五位高徒世譽「五虎將」,分別是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江清露。
前殿右偏殿屋頂牌頭如圖戲齣為「狄青對刀」,陳天乞作品;此時期作品特色為馬桶窯燒,如今釉色漸退,交趾呈現白瓷質感。
延伸閱讀:蔡沂孜,《泥塑剪粘匠師—陳天乞》,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15】、艋舺龍山寺中殿現況。1959民國48年9月20日重建落成。





【圖16】、艋舺龍山寺中殿螺旋藻井(1959)。以8個龍頭栱支撐螺旋藻井,藻井內有32組斗栱,6層相疊,層疊向上,順時針方向旋轉。此藻井設計出自溪底派王世南。





【圖17】、艋舺龍山寺中殿殿內。戰後中殿重建為溪底派大木匠司王世南主持,另配合各家細木鑿花匠司,於1959(民國48)年落成。佛祖神龕龍柱木雕為黃龜理(板橋),隔屏雕花為蘇海萍(基隆)、陳萬春(清水)、蕭平常(社頭)等。
前神棹木雕司為鑿花大師林塗鐵(萬華),搭配助理陳連興(大稻埕)。後神棹木作雕刻者為:蘇海萍、陳銀生(宜蘭)、許添國(宜蘭)、張焰貴(宜蘭)、羅坤龍(宜蘭)、木工者為藍阿炎。




【圖18】、戰後艋舺龍山寺中殿重建,前神桌木
裙棹雕刻以萬華鑿花大師林塗鐵為主,落款「雕刻人艋舺林塗鐵」,雕刻助手為大稻埕陳連興。林塗鐵(1899–1960),萬華人,代表作品已知有艋舺清水祖師廟和金瓜石勸濟堂神棹、新竹新樂軒木雕彩牌等。
延伸閱讀:崑翫山房,《艋舺鑿花大師~林塗鉄司》,臉書,2025.08.27。



【圖19】、艋舺龍山寺後殿,後殿主祀天上聖母,旁祀水仙尊王、註生娘娘,左右偏殿分別為文昌殿、關帝殿。後殿整體為日治時期建築,空間特色為後殿明間前步口一對人物石柱、對看堵的西洋人、有旭日紋的木柵欄等。





【圖20】、艋舺龍山寺前殿彩繪,舊彩繪為郭佛賜、張劍光畫司作品,新彩繪為蔡龍進作品。「嫦娥奔月」,1966(民國55)年,廣東畫司「張劍光」繪製。
延伸閱讀:《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三)張劍光》






# 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 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