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計草和百香果
★臺北植物園早期的花廊植物 百香果,學名「passiflora edulis」,西番蓮屬植物,原產自巴西,是一種可食的熱帶水果,在英文稱為「 passion fruit 」。 passion 有二種意涵,「 passions 」熱情,「 the Passion 」耶穌受難; passion fruit 不是熱情果,原意是受難果,帶有宗教色彩。臺灣常見的百香果為日本時代引入,由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從日本東京的石川植物園引進紫色種的「時計草」到臺灣。 時計草,名字取得傳神,花朵像是時鐘而得名。臺北植物園的前身是「殖產局苗圃」,早期苗圃內要搭建一條花隧道,當時這座花棚廊道的植物就是以時計草為主題,並搭配其他蔓生花卉。 (註1) 時計草是個大家族,有賞花的品種,也有可賞花賞果的品種,果實滋味濃郁香甜,日治時期,臺東曾以時計草果實作為當地名產。時計草曾作為臺灣名產至日本展示,如1910(明治43)年「名古屋共進會」的臺灣館曾以盆栽展示, (註2)以及在1922(大正11)年東京「平和博覽會」裡的臺灣館,蒐集臺灣名產展示,館內展示包含時計草、釋迦、養蠶、樟木等。(註3) ★宜蘭人俗稱百香果為「番仔木瓜」 百香果其實以前原本不叫百香果,這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日治臺灣當時稱百香果為「時計草」,花朵像是時鐘,時鐘的日文是時計,時計草的日文是とけいそう( tokeisō ),在臺語客語也會直接承襲日音來稱呼。其他稱呼如時計果、時鐘花等都是在說百香果。家母說早期宜蘭壯圍廍後老家這邊稱其為「番仔木瓜」,肇因早期百香果的果形偏長,果實成熟會轉黃,外型就像是小木瓜,這點從日本時代臺灣老照片裡能得到驗證。臺北朋友陳明忠說:「臺灣受日本人教育的長輩說時計果(南部),但轉成時鐘瓜(北部);我是臺北人,從小講時鐘瓜長大。」實際上在臺灣關於百香果的名字超過二十種:時計草、時計果、時鐘花、時鐘果、時鐘瓜都是日常的稱呼。從對百香果的慣用名稱,也能看出所在的地域性,如番仔木瓜是宜蘭特別的說法、時鐘瓜是臺北地區的稱呼。 ★為什麼百香果是百香果? 為什麼百香果是百香果? 關於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