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初代臺南廳大門改造新聞

圖片
  〈南部撮要/臺南市工事進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08.10.14。 臺南東轅門街。所建設軒下。雖已停止。然現時 正以磚。補修道路。而臺南廳大門。亦著手改造。按該 廳舍。係清時所遺屋宇。改隸後仍以為用。該大門依 然用舊式。歷時已久。自然腐朽。早不能支。由是欲 全部折毀之。而依森山工學士所設計。以磚砌於鐵 柵。造一鐵製花形之門扉。在磚柱。則點以○燈(推測為電燈)。頗為 周到。抑亦可觀。其工費統按約需二千圓左右。近日 當得竣成。斯時廳舍門頭。必煥然一新面目云。又上 橫街、及下橫街、打鐵街、草花街等處。新設之軒下。 與改繕道路工事等。已逐漸進步。就中。如通下橫街 臺銀支店前。道路。市觀大為煥發。大殊於昔。如兩傍 均造層樓。可與竹仔街並轡齊驅。其他亦以新設軒 下。其市街之體裁。皆極美麗云。因這回新造軒下。聞 他市街。亦皆擬自明春起。即連續改造。殊如由西竹 圍街經外新街至臺南市之最長街道。既經改修完畢。 又安平街道之軒下。竣工後。即市觀之美。必令人有 今昔之感云。又昨今著手之軒下。此後為日無幾。按 至全通式。必須竣工。現已迅速工作。經由臺南廳向 有馬商店及松本商會等。定購鐵柱二百八十枝。最近 便船。當得運到。該鐵柱之價格。有馬商店每枝為十七 圓。松本即十七圓五十錢。現既運到者。猶數不鮮云。 補充資料: 日治初期臺南設縣轄理,縣廳設於清代臺灣分巡道按察使之巡道署(今臺南市永福國小校址),至大正5年(1916)位於幸町的新廳舍(今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落成啟用,方遷至新址。照片所見為位於巡道署之舊廳舍。 圖文來源: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畫師呂壁崧新聞

圖片
〈臺南畫家〉 《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3.10.15。 臺南市本島人能畫者。惟 蘇埩谷、林世昌、方爾宜、呂璧松諸氏。而專門業此者則惟壁崧。壁崧係臺南歲進士呂陽泰先生之聞孫。自習入塾。即喜繪事。改隸以來。益肆力於畫。專心致志。造詣益深。於山水人物花鳥草虫等。寫來無不入妙。因而求畫者鐘接於門。遂安硯於臺南巿頂打石街。藉作筆墨生涯。其為人和易可親。求揮毫者無不立應。以此攜資○筆者。源 々 而來也。 ※關鍵字「 臺南畫家」 ※ ※呂璧松 (1870-1931),有學者認為他是汕頭的水墨畫家,也有學者認為他是來自泉州的畫家。但根據1913年10月5日《台灣日日新報》〈臺南畫家〉報導,認為呂氏應該為臺南畫家。 〈畫師喬遷〉《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4.08.25。 臺南市岳帝廟街呂壁崧。以畫為業。工於山水花鳥人物。設畫肆於打石街。求畫者內地人本島人接踵而至。座為之滿。因而狹隘不堪。者番乃喬遷於清水街之新路邊。該店比前較為寬廠。求畫者仍絡繹不絕。得名而兼以得利。洵有望之雅業也。

臺東商工銀行舊時新聞

圖片
  〈各地簡訊/臺東〉《公論報》第3版,1947.11.11。 ▲臺灣銀行臺東分行對面的「東捷利」商店舊廈。因抗戰期內。遭受盟機的轟炸。僅餘尚堪修理的敗牆。巍然聳立。原主因無資修理,出賣與臺灣工商銀行,該行化了數十萬臺幣。經過四五個(疑似少了時間單位,如「月」)的修理全部已修理,全部已修理完竣。工商銀行於五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開始營業。聽說該臺行對東的繁榮和工商業。將盡最大努力與協助。

基隆得意堂舊時新聞

圖片
  〈基隆通信/神誕盛況〉《臺南新報》第5版,1922.10.19。 基隆得意堂會。其所崇奉之田都元帥。以去年十月十日誕生日爰在石牌街曠地。舉行祝劇且欲續演壹週間。而會員及善信人等。或製米糕龜麵龜獻納者不一。中有以數石米製成者。更見奢華。又當地藝 妲 會。亦崇奉是神。本年爐主輪值草店尾街阿梅故於是夜集合同姊妹花十餘朵。在其樓下。自黃昏至十一時。排場彈唱。是以一般戀花者非常雜踏。洵可謂盛況矣。 關鍵字:得意堂、米糕龜、麵龜、 藝 妲 會

射殺白鷺鷥事件

圖片
★關於射殺白鷺鷥新聞 〈白鷺一羽五十圓〉《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7.03.16。 臺中街土屋只治。近于初音町娼寮後竹林。射殺白鷺一羽。被處罰金五十圓。又同街松本藤二郎。亦于三十張犁射鷺。現正受調查云。 【圖1】、〈白鷺一羽五十圓〉《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7.03.16。        上述報導發生於1917(大正6)年3月,關於二位日籍人士在臺中射殺鷺鷥,遭當局罰款。新聞其中的一名日籍人士「土屋只治」在遊廓附近射殺白鷺鷥一隻,遭罰50圓。        事發當時的遊廓(紅燈區)位於臺中街的初音町,遊廓位置約在今日中華路夜市一帶。土屋只治在遊廓旁的竹林射殺白鷺鷥。在當時的時空環境,50圓是什麼數字呢?大正年代,普通公務人員的月薪大概落在日幣30圓,以現在公務人員薪水行情約新臺幣4萬元來換算,當時1日圓相當於新臺幣1300元。當年罰金50圓,換算結果是新臺幣6至7萬元。算是重罰了!當然這樣粗略計算方式,只能做為參考。 ★關於土屋只治        土屋只治(1869 – ?),靜岡縣人,生於1869 ( 明治2 ) 年3月13日。日治初期來臺, 1898(明治31)年 巡查看守教習所結訓,3月始於宜蘭廳擔任巡查,同年12月起兼任土語(臺語)通譯,原來土屋只治來臺之初曾在宜蘭服勤。 【圖2】、土屋只治,原圖出自1904年出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紀念帖》,圖片引用自 臺大舊照片資料庫 。        以下為其略歷:宜蘭廳巡查(1898–1902)、土地調查局雇員 (1902–1903)、桃仔園廳巡查 (1903–1908)、彰化廳公共埤圳八堡圳書記 (1908)、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書記 (1911–1913)、臺中羊豚集散場兼仲賣組合書記 ( 1913–1917 )、彰化 羊豚集散場兼仲賣組合事務所會計監督兼務 ( 1913–1917 )、專賣局腦務課 ( 1917–1923 )。(註1) ★射鳥事件的成因        土屋只治射殺白鷺鷥事件發生在1917 (大正6)年3月,同年他的職務是在臺中、彰化二地的羊豚集散場工作。土屋先生射殺野鳥的原委不明,但罰金為何高昂...

皇清?皇日?朝號遺緒

圖片
依據某日人長官的行程記述,當日本理臺第一年,1896(明治29)年,他曾在新竹北門城外,見到刻有「皇日」朝號的墓碑,因此感動而留下文字紀錄。皇日 表示有臺灣人「死後歸化為日本臣民」。 今日來看,這般陳述是否「美化」民情,或有藉此作為與「抗日」對立的「順服」樣板? 在臺灣各地的墓塚和廳堂裡,埋藏不少珍貴的歷史遺風,其中像是墓碑或神牌上的碑額或牌額,橫款寫有朝號,明朝會寫「皇明」、清朝會寫「皇清」,日本時代會寫「皇日」,戰後民國時代會寫「皇民」等。過去臺灣的行政權有其「母國」,民族意識隨著政權而變化或加劇,其中「皇日」的出現,可能是最戲劇性的,清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土地易主。臺灣民間又是何時出現皇日呢?從前文已知在1896(明治29)年就出現了。 改朝換代之際,朝號是立刻改變?或是漸進?以日本時代為例,墓碑和牌位的形式仍維持舊慣,較少受到當局影響。縱使在皇民化運動,漢人在身份認同仍能保有原鄉祖籍,或者是認祖歸宗的理想。如此,臺灣民間所見的「皇日」,是後期政策如皇民化的影響?或是另一種自我認同的依附?這是祖先「生前」意志?或是對於不存在的「故土」追尋?修墳蓋墓大抵是由「在世」之人經手,朝號或祖籍的選擇,是否應傾向於當代生者的群體識別!?        迄今,在身份認同上,迎風破浪,峰迴路轉,長期外在因素影響,而使內部萌生更多元的論述,自我意識已遍地開花。 #皇日墓碑的出現   #新竹   #臺灣   #朝號 【圖1】、此圖為臺灣中部民居的神主牌位,可見其牌額的朝號轉變。

景美橋:臺灣第一座鐵骨混凝土造水道橋

圖片
         今日從農水署網頁看到梘尾橋(梘尾水橋)老照片,橋樑架在景尾溪(舊名霧裡薛溪,今名景美溪),橋面看起來至少有三米寬度,這座橋梁應是臺灣第一座可人車通行的水橋,鐵骨混凝土結構。 ★架橋經費來自臺灣銀行代理的勸業資金 此橋命名在文獻上有眾多名稱,常見有「景尾水橋」、「景尾水道橋」、「瑠公圳水道橋」等。水道橋架橋工事於1908(明治41)年3月17日起工,架橋工期五個月,1908(明治41)年8月12日通水式。 架橋工程費四萬圓,為瑠公圳水利工程之一大重點項目,主要經費來源為臺北廳透過臺灣銀行代理、借貸勸業銀行資金。瑠公圳水利工程經費所需12萬圓,當時曾透過臺銀柳生一義頭取(頭取為職位名稱,意即董事長)上東京與勸銀磋商出資。 此後,關於景尾水道橋完工後的維護,已知於1927(昭和2)年曾重修。戰後改名為景美橋,長達半世紀以來,這座水道橋仍繼續使用,至 1963(民國52)年拆除改建,從此成為景美人的共同記憶。 ★景美地名概略 景美,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舊名「梘尾」,地名由當地安溪腔口音更是生動。「梘」為水槽,清代時期先民引水自新店大坪林一帶,開鑿水圳,橫跨今日的景美溪,透過「水梘」跨溪,使其圳水後續能長流至臺北城外良田。清治時期為木梘橋,幾乎每逢風災就遭沖毀,自從日治時期有新聞報導,可知1897、1899年曾經數度重修。 ★景美橋發展概述 景美橋最早為清代水梘橋,為瑠公圳引水的重要設施,曾數度重建整修。1908(明治41)年改建為鐵骨混凝土構造的永久橋樑,橋上行車、橋下箱涵通水,此永久橋在1963(民國52)年拆除改建為第三代景美橋。近代因為此橋承重結構不符防震標準等考量,2009(民國98)年拆除,2011(民國100)年改建完工,今日的「斜吊索拱橋」形式的景美橋。 ★參考資料 1、〈水梘告成〉《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899.12.19。 2、〈景尾橋 修繕竣工 本日開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7.08.25。 3、〈瑠公圳之改築〉《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08.08.21。 4、〈景尾溪架橋興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08.03.19。 5、〈行通水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