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橋:臺灣第一座鐵骨混凝土造水道橋
今日從農水署網頁看到梘尾橋(梘尾水橋)老照片,橋樑架在景尾溪(舊名霧裡薛溪,今名景美溪),橋面看起來至少有三米寬度,這座橋梁應是臺灣第一座可人車通行的水橋,鐵骨混凝土結構。 ★架橋經費來自臺灣銀行代理的勸業資金 此橋命名在文獻上有眾多名稱,常見有「景尾水橋」、「景尾水道橋」、「瑠公圳水道橋」等。水道橋架橋工事於1908(明治41)年3月17日起工,架橋工期五個月,1908(明治41)年8月12日通水式。 架橋工程費四萬圓,為瑠公圳水利工程之一大重點項目,主要經費來源為臺北廳透過臺灣銀行代理、借貸勸業銀行資金。瑠公圳水利工程經費所需12萬圓,當時曾透過臺銀柳生一義頭取(頭取為職位名稱,意即董事長)上東京與勸銀磋商出資。 此後,關於景尾水道橋完工後的維護,已知於1927(昭和2)年曾重修。戰後改名為景美橋,長達半世紀以來,這座水道橋仍繼續使用,至 1963(民國52)年拆除改建,從此成為景美人的共同記憶。 ★景美地名概略 景美,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舊名「梘尾」,地名由當地安溪腔口音更是生動。「梘」為水槽,清代時期先民引水自新店大坪林一帶,開鑿水圳,橫跨今日的景美溪,透過「水梘」跨溪,使其圳水後續能長流至臺北城外良田。清治時期為木梘橋,幾乎每逢風災就遭沖毀,自從日治時期有新聞報導,可知1897、1899年曾經數度重修。 ★景美橋發展概述 景美橋最早為清代水梘橋,為瑠公圳引水的重要設施,曾數度重建整修。1908(明治41)年改建為鐵骨混凝土構造的永久橋樑,橋上行車、橋下箱涵通水,此永久橋在1963(民國52)年拆除改建為第三代景美橋。近代因為此橋承重結構不符防震標準等考量,2009(民國98)年拆除,2011(民國100)年改建完工,今日的「斜吊索拱橋」形式的景美橋。 ★參考資料 1、〈水梘告成〉《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899.12.19。 2、〈景尾橋 修繕竣工 本日開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27.08.25。 3、〈瑠公圳之改築〉《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1908.08.21。 4、〈景尾溪架橋興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版,1908.03.19。 5、〈行通水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