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忠有終,義卒不卒



#義卒賴忠之墓      #遷移危機
#進義副尉    #旌表碑    #龍潭大陂
#咸豐三年  #吳磋事件   #通判董正官
#臺灣的十五大匪亂   #臺灣史   #吳差之亂



賴忠墓是見證咸豐三年(1853)吳磋戕官事件的關鍵史蹟。當時噶瑪蘭通判董正官外巡遇伏,遭吳磋率眾戕害,賴忠護主未成,捨身就義,先後被馘首。半年後吳磋被捕,賴忠得清廷正式賞恤。目前礁溪龍潭大陂山上的賴忠墓,是目前已知臺灣唯一現存古墳和旌表碑的義卒墓。半年前有遷移的危機,因此民間主動提報。

「臺灣賴姓宗親會」的創會長,現任理事長的賴淑娟會長表示,賴忠的墳墓和旌表碑是賴氏宗親的光榮,創會長表示這是全台灣人和賴姓族人都需要重視的有形文化資產,何況關於賴忠的功績流傳迄今,賴氏宗親會絕不同意移墳遷碑,希望文化局能傾聽民意。

近來隨著更多有關吳磋事件和賴忠救主的文獻出土,透過史料的研究讓我們於有所本的建立賴忠墓和旌表碑的價值。臺灣民變械鬥頻傳,使臺灣各地出現許多義勇或鄉勇墓,但「差役」有別於常民或官職,而是官署體制下最基層的役員,因此賴忠嗣後的追贈、旌表碑的頒立都有諸多特例,「義卒賴忠之墓」這絕對是非常少見而特殊的古蹟。

賴忠嗣後追贈「進義副尉」這是北宋武官職的階稱,用職名雙關表揚盡忠求義的救主行為,使用古代職稱又免於違逆當朝規範,一舉數得。旌表碑的歷史,也可從歲貢生李逢時《義役賴朋》詩中「縣丞碑碣距容刊」語意可窺石碑昔景。



根據《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卷之二百,時值咸豐六年六月乙未(1856/7/11)記載:

「以剿捕福建噶瑪蘭匪徒出力。 賞知縣冉正品、游擊湯得升、祝延齡、花翎。 千總吳朝成等、藍翎。 餘加銜升敘有差。」

「予福建因公被戕縣丞陸士興、祭葬恤蔭。兵役賴忠等、五十八名。賞恤如例。」


關於吳磋事件的相關文獻更多,最具代表性首當是《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其次是時任臺灣兵備道徐宗幹所著的《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祭殉難各官文》。如果回顧歷代文獻關於賴忠,清代噶瑪蘭仕紳蘇朝輔、李逢時都曾振筆讚揚賴忠,近代有宜蘭文獻會、陳長城先生的珍貴調查。更被列為蘭陽先賢代表。古今人士謹記賴忠義行的用心實在可鑑。

關於吳磋事件在台灣歷史的民變定位,可從日本時代昭和二年(1927)由山崎繁樹、野上矯不著作的《臺灣史》,書中以臺灣在清治二百餘年間的所有匪亂事件中,選列出「臺灣的十五匪亂」(備註1),其中包含噶瑪蘭廳史上最慘重民變的「吳差之亂」。於此,賴忠墓是現存相關事件遺跡中最完好的文物,透過旌表碑的文字更是證實賴忠行義救主立下的典範。

呼籲保留賴忠墓和旌表碑,這是宜蘭清代民變的重要遺證,更是我們穿越時空遇見歷史的故事現場,這裡需要大家一同守護,作伙相挺支持賴忠墓旌表碑登錄古蹟原地保留。


#2018717日上午文化局協同委員即將現勘希望能出現保存的曙光



【備註1】臺灣的十五匪亂─摘自《臺灣史》山崎繁樹/野上矯不
三大匪亂:
1、朱一貴之亂     
2、林爽文之亂          
3、戴萬世之亂

其他的匪亂:
1、吳球之亂
2、劉卻之亂
3、吳福生之亂
4、黃教之亂
5、陳周全之亂
6、高燮之亂
7、林永春之亂
8、楊良斌之亂
9、張丙之亂
10、林供之亂
11、吳差之亂

12、施九段之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