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三重埔尪公廟護山宮

圖片
#三重埔   #護山宮  #尪公廟  #尪公祖  #祖師公  #中壇元帥 #福建同安  #謝安將軍  #邵思新 #邱重義   #玉山人劉家正  #景陽花磚   中午抵達三重時,這座城市還沉浸在日光和疊影裡,憑著腦中對地圖的印象,果然事實是多繞了一圈路,從容地結束工作後,我竟然想循著原路回走,意外展開小旅行。 護山宮,這是一座起建於民國 61 年 (1972) 的地方廟,主祀護國尊王,謝安將軍,俗稱尪公祖。相傳原有二尊尪公祖本來埋在土裡,被邵姓和楊姓人士挖出後,分別奉請回家,楊姓一脈的尪公祖後來就沒有下文,但有記載邵姓一脈的尪公祖最後來到台灣。 清乾隆年間,邵氏族人自福建同安橄欖嶺渡海來台,隨船攜帶三尊神明:尪公、祖師公、中壇元帥,過黑水溝,沿淡水河,至三重埔過圳落地生根。根據邵世棋大哥研究家族史,來台為邵氏第十六世,他為二十一世,至今以傳至二十五世,可以證實邵氏開墾三重埔有二百餘年。早期來台神明以爐主會輪值奉請至家中。隨著邵氏族人開枝散葉,加上在地信眾愈多,終於在老主委的推動下將神明會變成地方廟,由邵克正獻地,地方鳩資,起建為今日規模廟貌巍峨。早期本境為農耕環境,來往護山宮是一條巷仔路,民國 60 年沒有重陽路也沒有三陽路,更不見大樓林立,地方都說尪公祖敖選地,古往今來地靈人傑。民國 62 年(1973)新廟落成時,有一方匾額「義貫千秋」由時任臺北縣長邵思新敬獻,爾後邵思新接任臺北市長,為邵氏家族榮耀。 護山宮建築今貌已歷經多次整修,煥然一新,特色是秀面石雕仍為臺灣作品,雙龍龍柱遠觀近賞皆有可看度,整體古韻猶存。拜亭下六面水車堵剪黏可能為邱重義的作品。古器物方面,二樓太歲殿有一張神明桌,刻有「護國尊王」,左款「明治四拾年」,右款「三重埔過圳庄弟子邵陵海敬奉」。今日廟宇彩繪為玉山人劉家正於民國99 年開始重修成果。神龕壁堵則留有民國 61-62 年的宜蘭景陽花磚作品。 入廟參拜不久,忽逢大雨,感謝尪公祖師庇佑。廟方人員的熱情,分享許多歷史故事,並引導拍攝紀錄,特別以此文感謝邵世棋大哥、楊孝嘉大哥的照顧,期待有機會能再訪三重埔尪公廟。 2018/07/24 謹記。

賴忠有終,義卒不卒

圖片
#義卒賴忠之墓      #遷移危機 #進義副尉    #旌表碑    #龍潭大陂 #咸豐三年  #吳磋事件   #通判董正官 #臺灣的十五大匪亂   #臺灣史   #吳差之亂 賴忠墓是見證咸豐三年 (1853) 吳磋戕官事件的關鍵史蹟。當時噶瑪蘭通判董正官外巡遇伏,遭吳磋率眾戕害,賴忠護主未成,捨身就義,先後被馘首。半年後吳磋被捕,賴忠得清廷正式賞恤。目前礁溪龍潭大陂山上的賴忠墓,是目前已知臺灣唯一現存古墳和旌表碑的義卒墓。半年前有遷移的危機,因此民間主動提報。 「臺灣賴姓宗親會」的創會長,現任理事長的賴淑娟會長表示,賴忠的墳墓和旌表碑是賴氏宗親的光榮,創會長表示這是全台灣人和賴姓族人都需要重視的有形文化資產,何況關於賴忠的功績流傳迄今,賴氏宗親會絕不同意移墳遷碑,希望文化局能傾聽民意。 近來隨著更多有關吳磋事件和賴忠救主的文獻出土,透過史料的研究讓我們於有所本的建立賴忠墓和旌表碑的價值。臺灣民變械鬥頻傳,使臺灣各地出現許多義勇或鄉勇墓,但「差役」有別於常民或官職,而是官署體制下最基層的役員,因此賴忠嗣後的追贈、旌表碑的頒立都有諸多特例,「義卒賴忠之墓」這絕對是非常少見而特殊的古蹟。 賴忠嗣後追贈「進義副尉」這是北宋武官職的階稱,用職名雙關表揚盡忠求義的救主行為,使用古代職稱又免於違逆當朝規範,一舉數得。旌表碑的歷史,也可從歲貢生李逢時《義役賴朋》詩中「縣丞碑碣距容刊」語意可窺石碑昔景。 根據《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卷之二百,時值咸豐六年六月乙未 (1856/7/11) 記載: 「以剿捕福建噶瑪蘭匪徒出力。 賞知縣冉正品、游擊湯得升、祝延齡、花翎。 千總吳朝成等、藍翎。 餘加銜升敘有差。」 「予福建因公被戕縣丞陸士興、祭葬恤蔭。兵役賴忠等、五十八名。賞恤如例。」 關於吳磋事件的相關文獻更多,最具代表性首當是《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其次是時任臺灣兵備道徐宗幹所著的 《與蘭廳董鈞伯別駕書》 和 《祭殉難各官文》。如果回顧歷代文獻關於賴忠,清代噶瑪蘭仕紳蘇朝輔、李逢時都曾振筆讚揚賴忠,近代有宜蘭文獻會、陳長城先生的珍貴調查。更被列為蘭陽先賢代表。古今人士謹記賴忠義行的用心實在可鑑。 關於吳磋事件在台灣歷史的民變定位,可從日本時代昭和二年 (1927) 由山崎繁樹、野上矯不著作的《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