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義卒賴忠之形成氛圍


【話年代:咸豐三年是民變械鬥的高峰】

咸豐三年,噶瑪蘭廳發生民變戕官事件,北台灣正值漳泉械鬥紛起,滿清逢太平天國運動。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矛盾加劇,各地農民結黨反清順勢而為,尤其華南時局動盪。以下大事記。

1853.01.12─太平天國攻佔武昌
1853.03.29─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1853.04.29─灣裡街李石事件,知縣高鴻飛被戕
1853.07.12─鳳山縣林恭民變,知縣王廷幹被戕
1853.08.14─噶瑪蘭吳磋事件,通判董正官被戕
1853.09.07─劉麗川領導小刀會在上海起義
1853.09.10─臺灣府淡水廳艋舺頂下郊拚

特別北台灣還有諸多事件,日期未盡詳載,以下列舉補充。基隆老大公廟和中元普渡的濫觴起因於1853年鲂頂爆發漳泉二邑械鬥,死傷慘重。同年,擺接堡陳林異姓漳泉械鬥即林本源案,後葬於土城大墓公。桃園發生閩粵械鬥葬於桃園大墓公。艋舺頂下郊拚拆除艋舺清水祖師廟後殿。新莊的艋舺縣丞署毀於漳泉分類械鬥。舉凡主因之一,太平天國聲勢中天,天地會抗清運動甚為活躍,台灣社會難敵風聲所播,會黨以推翻長期弊病,相關土地、水源、租稅、港口等問題,反清力量揭竿而起,對外謀反變政,對內分類械鬥,複雜情勢加劇干戈亂火,終在咸豐三年達到高峰。

【話義卒:賴忠是官方穩定民心最有利的英雄】

咸豐三年(1853)8月14日農民吳磋率眾,戕害斬首噶瑪蘭通判董正官。咸豐四年(1854)3月25日逆首吳磋被捕,吳磋、劉木、沈鍾等人押赴被害之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柩前,公開凌遲處死。咸豐四年(1854)3月30日,清廷賜予福建陣亡通判董正官祭葬世職,賜恤為世襲雲騎尉。蘭人並設其靈位奉祀於先農壇。

差役賴忠捨身護主的行為,雖然是從犯人口供中得知,是吳磋戕官事件中最讓人動容的情節,官方表揚賴忠捨身取義,民心上端正同為宜蘭人同此事正反兩派的矛盾爭鬥,透過認定「義卒」對於民間有立竿見影的感化功用。以賴忠為忠義人物受到推崇,縣丞為其義行在賴墓立碑紀念,清廷正式表彰賞恤,賴忠墓園作為文武雅士懷古抱今的神聖場域。

根據《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卷之二百,時值咸豐六年六月乙未(1856/7/11)記載:
「以剿捕福建噶瑪蘭匪徒出力。 賞知縣冉正品、游擊湯得升、祝延齡、花翎。 千總吳朝成等、藍翎。 餘加銜升敘有差。」
「予福建因公被戕縣丞陸士興、祭葬恤蔭。兵役賴忠等、五十八名。賞恤如例。」

可確認自咸豐四年(1854)平定吳磋事件後二年,由時任噶瑪蘭通判黃體元上書,義役賴忠身後有清廷官方賞恤,這有加賞可能。此外咸豐八年(1858)三月官方立昭績碑,表彰吳沙開蘭功績,這是嘉慶三年(1798)吳沙歿後,滿六十周年之際。無論是賴忠的旌表碑,或吳沙昭績碑,這或多或少都有安撫民情、攏絡人心之用。亂世官兵自身難保,各類死傷每夕皆然,何來一介差役捨身殺敵,基層行政人員盡職,變成英勇事蹟,得到清廷賞恤、地方官重視?疑有當局藉機營造官民同心的意圖。


#義卒賴忠 #咸豐三年 #董正官 #吳磋
#太平天國 #天地會 #分類運動 #民變事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彰化彩繪特色亂彈─以林振章、陳登科作品為例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一)許連成

試論北臺灣傳統彩繪(二)龍山寺門神1927年